首页>书库>有味的传统文化课(一)>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3)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3)

1.3有关文化

文化的概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

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在文字范围表述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忽忽,讲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家伙改成文化了。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和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可以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告别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552年孔子诞生的2500年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孔子诞生前后,到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秦始皇大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前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啰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近来,研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和他手下的高级研究员哈里森合编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他们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诸多有深刻意义的课题。比如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水平惊人地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韩国当时仅生产为数不多的若干工业制成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国民生产总值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车、电子设备及其他高级制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腊的水平,此外,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释?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那么这对我们也有一个启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现在的不发达,是文化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抑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文化与体制、与地理又是什么关系?

劳伦斯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重申殖民者的罪恶,已超过追诉时效了,也就是,现在的不发达,需要寻找新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这些学者还搞出了一个腐败曲线,认为腐败与文化也有关系,认为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低。儒学社会大都处于中间。说到这里我想插一句,觉得我们中国好委屈,你说其它没得第一吧,情有可原,可是腐败都没有闹个世界第一,就有些不成体统了,太没面子了。问题是,新加坡比咱们还儒学,却和丹麦、瑞典、芬兰、新西兰并列为世界上腐败最轻的国家。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腐败有文化因素,也有政体原因。长远看,文化为体制之母;短期看,体制的变更,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这对我们当前的反腐不无启示。如果腐败成为一种文化,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防范不了它;更严重的是,如果制度是文化的必然结果,那么制度本身就是反腐最大的障碍了。这样说来,文化之革命倒是一项长远的任务了。历史上,中国文化革命了四场,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场,始皇的焚书坑儒,本意是维护来之不易的大一统。结果儒家的温情脉脉被革掉了,大一统也没维持下去。第二场,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意仍是稳定,结果先秦时期“处士横议”的言论自由被革掉了,儒家一枝独放即是春成为封建体制下中国人生活的常景。第三场,五四运动。前期是倡导科学民主,后期,一声炮响,来了个马克思主义,救亡心切的爱国人士,从没有如此热切地去拥抱过一个来自异域的革命原理。文化运动于是变成了政治运动,革命过程中,理性是缺位的。韦伯认为,现代化即是理性化。理性一旦缺位,现代化的进程自然会出现各种智障运动,中国建国后的诸多曲折当是最好的明证。第四场,毛泽东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 其大手笔,跟第一场革命惊人的相似,几亿人,共用一个脑袋,一张嘴巴,一个主义。主席说,知识分子是附着在资产阶级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们改造为附着在无产阶级身上的毛,结果,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没了毛,都光了。总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你会捎带着发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哭也不是,笑更不是。怎么办?赶紧补课呗,启蒙与理性之课。我一朋友曾跟我忧心忡忡地说:中国若想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谁也挡不住!

下面还需要补充一下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

其一,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其二,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么一大堆内容,看着就像刺猬,我们从哪里下嘴?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一直在给学生们交待,随便干什么,一要看天赋,二要看兴趣。可怜见的我没天赋,只好围着兴趣转了。我喜欢哪一部分,就给大家讲哪一部分。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的,就不给大家讲了,比如书法艺术。老实说,我喜欢看漂亮的字体,就像我喜欢看美女和帅哥一样,甚至捎带着会喜欢上写字漂亮的人,觉得字漂亮了,人也跟着漂亮。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类艺术爱好更多的乃是出于一种对于现实的逃避,因为书法永远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写文章就不一样,有个文字狱在那儿盯着呢。我喜欢龚自珍,除了他的才气以外,当然更是因为他不喜欢练书法,跟我一个德性。再比如文字狱当头,明清学者搞的那个繁琐的考据学。现实的热板凳烫得人受不了,大家就集体坐到故纸堆里,冷板凳凉快啊,所以这种国粹,打死我我也不给你们讲。至于其他课题,如果大家实在喜欢,倒可以给我提出来。教材没意思,我准备完全抛开,拟讲的议题有: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男人、中国文化中国女人、中国贪官文化、中国清官文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国传统外交、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婚姻文化、中国丧葬文化等等。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在下头嘀咕了,那考试咋办?别提考试,一提我比你们还头疼。看着白花花的纸被弄成试卷,每一学期成吨成吨地那么浪费纸张,我心疼啊,都是原木变过来的。日本森林覆盖率65%,我们才16%,我们中国每年出口及内需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小日本用过后再回收,制成木浆再卖给咱中国。总之啊,我不能看白花花的考试卷,一看就晕。

我最欣赏的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谈话考试,老师抽几个同事,跟自己的学生聊聊天,这考试就完了。按我的意思,文科的东西,重在精神,凡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最没用的东西。而有价值的东西,根本不需要死记。比如某某某哪一天死了,哪一天活了,记这些有什么用?真用的时候,查一下不就得了?如果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会出完试卷后,贴在自己背上,在校园里溜达三天。问题是,我这么一干,就完了,要丢饭碗,你们也完了,再也遇不上这么开明这么心疼你们的老师了。

试卷考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反传统,结果,糟粕继承下来了,精华则丢了。历史上,我们曾有非常精彩的谈话考试呢,比如诸葛孔明的《隆中对》;至于他的《出师表》,则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开卷试卷。再比如,管仲与齐桓公初次相见,据说两个人侃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监考老师齐桓公当然要给管仲打个高分了。当然也有话不投机三句多的,比如孟子见梁惠王,见齐宣王,孟子倒是说了不少,但是这两个阅卷老师认为你文不对题,当然不及格了。孟子还交过一回白卷,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就说了句“望之不似人君”,后来干脆不再进考场,自己回家做老师,考自己的学生去了。接着说咱们的考试,老套的考试不可免,怎么办?好办,业余时间你们自己看看教材,背那么一背,我倒不心疼你们,反正你们脑子聪明,背书对你们是小事一桩,说来说去,我还是心疼那纸啊。

之所以开这么一门课,是想让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鸦片战争,了解了其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对这场战争就会有深层次的认识。再比如现在,我们一般的学生老是纳闷儿:西方吃饱了撑的?为什么天天给咱上人权的文化课?而且冒着被咱的愤青骂得狗血喷头的遭遇还是坚持讲?其实是一些人不了解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装没听见。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却是反着来:己所欲,施于人。谁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话,请看电影《刮痧》,中西文化冲突尽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觉得人权是个好东西,就一厢情愿不看咱脸色地使劲地往咱手里塞。双方谁也不理解谁,对方觉得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咱觉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内政也!如果听不明白,再举一个例子,当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误会闹出来的,基督教徒来中国传教,要办孤儿院,咱国人想,呸,鬼子没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则为什么红头发绿眼睛,特别是那鲜红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没有孤儿愿来,就张榜公布,送个孩子赏几文钱,呸,中国的人贩子就应运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来,送到教堂,就为了赚那几文钱。忽忽,文化无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冲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个同学,看五千年历史,观八万里环球,独仗剑,走天涯,三只眼,看天下,天地之间,我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