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不时响起的放炮声,在山野里轰轰炸响,七里坪到新场的道路终于动工了。

动工那天,公社在七里坪开了个开工庆典会,村民男女老少都来了,知青还出了几个表演节目,会场红旗飘舞,锣鼓震天,鞭炮阵阵,场面非常热烈。

修路,这是村民多少代人的梦。

有了路,村民出门不仅可以不再继续走崎岖小路,通达的交通还能逐渐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改变落后的乡村面貌。

村民们欢庆修路是发自内心的高兴。那些扶老携幼的大哥大姐小妹、大媽大爷太婆和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的小男孩小女孩们,个个都是笑容满面兴高采烈,就像过年一样。

在公社基建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只有两个,孟一帆负责材料供应,蒋英负责内勤统计,财务会计出纳均由公社财务室代管。

办公室领导是公社文书马柱生兼的。

从七里坪到公社报到那天,孟一帆和蒋英在办公室里才看清楚他们的这个领导。这个领导是个三十多岁肥头大耳,身高不超过一百六十公分的男子,那圆滚滚的脸上两只小眼睛在讲话时不住的眨动。

看见孟一帆、蒋英被传达室老王带到他办公室,他从椅子上慢慢站了起来,左手把肥厚嘴唇上含着的香烟取了下来。

“欢迎,欢迎,二位大城市来的文化人啊。”

马文书边说边伸出手来,张开的口里露出两排焦黄的牙齿。

迟疑了一下,孟一帆伸手和马文书握了握。

马文书又将手转伸向了蒋英。

蒋英赶忙把眼光转向天花板装没有看见。

“嘿嘿,”干笑了一声,马文书把手缩了回去,说道:“基建办公室就在我隔壁。”

他告诉孟一帆和蒋英,住宿在办公楼对面食堂后边有一排平房,这是专门接待外来客人休息的,已经给他们准备了两间。

“今天没啥事情,先去整理自己的行李。吃饭就在食堂里,你们去食堂找事务长领取饭菜票,住宿他也会给你们安排。另外有什么事可以找我。”

转身他向一直站在门外的老王说:“王老头,你带他们去找事务长。”

跟着传达室老王走下三楼,来到食堂找到事务长,慈眉善目的一位大爷。

“啊,你们是七里坪的知青,知道知道,小孟、小蒋,对吧?来,坐坐坐。”

放下行李,孟一帆、蒋英各自在木凳上坐了下来。

“情况我给你们俩介绍一下。领导吩咐了,你们的伙食费由基建办公室费用开支,这里不用挣工分了,每个月公社工作人员发工资,你们俩都有一份的。走,我先带你们去住的地方看看。”

事务长带着孟一帆和蒋英来到靠近食堂的一排平瓦房,打开了两间,把钥匙交给他们,并嘱咐,一会来他那里领饭菜票。

这是一排十间平房,孟一帆和蒋英住靠近围墙的头两间。孟一帆让蒋英住靠里一间,自己住在外面那间。

房间都整理布置过,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洗脸木架子上面还放有新的洗脸盆。进门窗户旁,还有一双门衣柜,难得的是当地小水电供电,屋内有电灯照明。

食堂后面还修建有蓄水池,蓄装经楠竹连接的涧槽流下来的山泉水,以供生活之用。

平房的那头,有洗澡房、厕所。

孟一帆、蒋英,放好行李,他们又来到事务长那里。

事务长一边数饭菜票一边说:“你们天远地远的,到我们这穷山沟来,这么小,真遭罪啊!”

从事务長口中,孟一帆、蒋英还知道了他们的顶头上司马文书,是公社贾书记的小舅子。

初到公社,每天孟一帆都是和蒋英一同上下楼去办公室,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回到各人房间。他还对蒋英说,出门安全第一,有事尽管喊他,都是知青,他会照顾她的。

而且,离开七里坪时,白如雪多次给他说,要他多照看比她们小些的蒋英,要像待亲妹妹一样。

星期天休息日,孟一帆都会叫上蒋英回到七里坪去。

逢场天,白如雪她们四个和别的男女知青不时也会来新场大家见个面,摆些龙门阵,大家欢聚在一起聚餐、唱歌。

负责材料供应让孟一帆有了到县城甚至周边邻县场镇的机会,有时来回要走上好几十里路,可说是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

孟一帆每次到县里办完事,当天都要赶回新场,哪怕采购的材料上百斤重,他也要担起往回赶。好几次到公社时天都黑了,等王大爷打开大门,他把东西担到住房前放下,就去叫蒋英,听到蒋英的应声后,才打开自己的房门把东西放进去,在床上躺一会儿,让自己全身松弛下来。

不一会,蒋英把饭菜端到了孟一帆房间里。

蒋英在孟一帆每次去县城时,如果晚饭都没见他返回,她就会在吃过晚饭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直到孟一帆回来,她把买好蒸在食堂锅里的饭菜从食堂里给他端去,才回房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