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李鸿章苏州杀降
李鸿章令程学启提着八颗血淋淋的人头,率领淮军冲入苏州城,大开杀戒。程学启下令“无门不入,无处不搜,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将已投降的四万多太平军大部屠杀。苏州城内,尸首塞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湘军兵败三河镇,士气受挫,军心不稳。曾国藩、胡林翼在武昌召开军事会议。彭玉麟、杨载福、鲍超、多隆阿等统领参加军事会议。会议制定了稳定湘军现有势力范围,集中兵力向皖南进攻,高屋建瓴,直逼金陵的战略部署。会议决定由胡林翼、多隆阿、杨载福统领湘军,分三路向皖南的太湖、潜山、桐城进攻。
湘军战略明确,部署周密,攻势凌厉,相继攻占了太湖、潜山等城镇。李秀成和陈玉成急忙率领太平军与湘军激战,迟滞了湘军进攻势头。但清军江南大营的张国梁乘太平军在皖南激战时,攻占了天京附近的九洑州。天京震动,天王诏令李秀成、陈玉成率兵回援天京。
李秀成和陈玉成商议救援之策。李秀成说:“新建江南大营坚固势险,易守难攻。为今之机,唯有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我率大军攻打浙江杭州,苏、杭是清廷粮仓,必令张国梁救援,到时乘虚攻之,定能再破江南大营。”
咸丰十年三月,李秀成统十万太平军从皖南攻入浙江,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便攻破浙江省会杭州城。浙江巡抚罗遵殿和钦差大臣和春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逃往上海。六百里急送到北京,咸丰帝下谕张国梁率兵救援浙江,克日夺回杭州。张国梁不敢怠慢,统三万精兵火速赶往浙江。李秀成探得张国梁离开江南大营,留下一部兵力守杭州,亲率主力赶往金陵。与陈玉成所统的太平军会兵一处,向江南大营发起猛烈攻击。将几十座大营攻破捣毁,张国梁回救不及,死于乱军之中。天京之危遂解。清廷花费无数银两重建的江南大营再次被捣毁,咸丰帝对绿营兵彻底失去信心,认为要消灭天国,唯有依靠湘军。
咸丰十年六月,咸丰帝授曾国藩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办理江南军务。曾国藩终于有了实权,湘军的军饷有了保障,这时湘军又增加了两位人才,李鸿章和左宗棠。曾国藩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向安庆发动进攻,部署曾国荃统一万五千人围攻安庆,多隆阿、李续宜(李续宾胞弟)统二万人驻扎在安庆与桐城之间,随时接应。曾国藩率湘军指挥部进驻祁门。
安庆城北有集贤关,南临长江,东接菱湖,易守难攻。太平军占领安庆已近十年,由天国名将叶芸来统五万太平军踞守。叶芸来对天国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修筑了几十座炮台,加固了城墙,又在集贤关、枞阳镇、石牌驻扎兵力,拱卫安庆。在菱湖组建水师船队,为安庆城输送粮弹,建成了水陆联防的防御体系。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为人倔强,冷酷霸蛮。自参加湘军以来,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统湘军到达安庆,亲统部将勘察地形,见安庆城垣坚固,防御严密,北有集贤关拱卫,东有菱湖粮道供应,水陆联防,无懈可击,非一日可下,于是择险扎营,作长期打算。
太平军守将叶芸来见湘军来攻,一面加强防守,一面飞报天京。李秀成令陈玉成统五万太平军火速赶赴安庆增援。陈玉成到达安庆后屯兵集贤关,派大将吴定彩率三千精兵冲进城内,协同叶芸来守城。在菱湖北岸构筑十八座兵营,掩护湖上运粮队,不断往城内运送粮草弹药,自统大军驻扎在集贤关大营内,不断寻找战力向湘军进攻,以攻为守。
曾国荃认为集贤关是安庆城的屏障,决定集中兵力攻打集贤关。适逢陈玉成被天王召回天京,集贤关大营内只有老将刘沧琳统四千太平军防守。曾国荃令鲍超统湘军“霆”字营一万人攻打集贤关。
鲍超,又名鲍春霆,四川奉节人。是湘军继塔齐布、罗泽南之后又一名勇将。作战时骑赤兔马,冲锋在前,一骑兵举斗大的“霆”字旗紧随马后。快如闪电,吼声如雷,令敌人闻风丧胆。鲍超统兵来到集贤关,只见关外山岗起伏,尽是红色花岗,名曰赤岗岭。刘沧琳在赤岗岭构筑了四座营垒,依岗而建,配备火枪火炮,十分坚固。鲍超组织湘军敢死队,以五十人为一队,轮番向营垒发起冲锋。刘沦琳提刀督战,拼死坚守,双方刀枪并举,火攻、炮轰,激战一天,刘沦琳年逾花甲,不是年富力强鲍超的对手,力竭身亡,四千太平军全部战死。鲍超占领了集贤关,乘胜捣毁了十八座兵营,封锁了水上粮道。
曾国荃指挥湘军将安庆团团包围,不让一粒粮食运进城内,在安庆城垣周围挖掘四丈宽,两丈深的壕沟,断绝城中的往来。还采取攻心战术,派人携带重金,潜入城内,收买叛将。
叶芸来、吴定彩统太平军坚守近一年,城中粮尽弹绝,派人冒死冲出城向天王求援,天王令陈玉成统三万太平军救援。此时围困安庆的湘军已增加到五万人,陈玉成指挥三万太平军与湘军血战五天五夜,一万五千太平军战死,救援失败。关键时刻,曾国荃的攻心战术发挥了作用,太平军将领程学启被湘军收买,带着几个亲兵出城投降湘军。提供了城内已断粮十多天,守城的太平军因饥饿失去了战斗力的情报。曾国荃大喜,决定发起总攻击。
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曾国荃下令轰破城门,指挥湘军杀入城中。几万湘军如狼似虎,见人就杀,可怜饥饿不堪,无缚鸡之力的太平军和无辜民众都成了刀下鬼。湘军屠城三天三夜,杀戮太平军和平民四万三千多人。
曾国藩又指挥湘军乘胜向安徽省会庐州进攻,翌年四月攻破庐州城。红旗捷报传到北京,清廷欢庆。此时咸丰皇帝已死,其六岁儿子载淳继位,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年号同治。西太后慈禧力主重用汉臣,授予曾国藩管辖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军政大权。曾国藩为报答朝廷恩典,决定由李鸿章率淮军开辟江苏战场,左宗棠率楚军开辟浙江战场。采取三面并举,五路进攻的战略部署,与太平军决战。
先说向江苏进军的李鸿章。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曾请旨回乡自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因父去世,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到曾国藩幕府襄办军务。他伟岸英俊,才智过人,出谋划策,甚得曾国藩欣赏,保举他为江苏巡抚,派他到江苏上海开辟战场。李鸿章回乡招募淮勇六千人,组成淮军。以潘鼎新、刘秉章、吴长庆、张树声、刘铭传等为统领。曾国藩又派程学启统湘军八营四千人编入淮军,共一万人,从安庆乘英国轮船开赴上海。
此时上海已初具繁华,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租界林立,洋人比比皆是。李鸿章化装潜入洋人的军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他大开眼界。决定学习西方列强的军事技术,筹款购买了三千杆洋枪和几十门洋炮,聘请洋人当教官,组织了一支装备先进的洋枪队,使淮军战斗力大增。
李秀成听说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决定乘其立足未稳,亲统五万太平军向上海进攻。李鸿章认为这是淮军第一仗,决心要拼死打好这一仗,亲自站在虹桥桥头督战指挥。太平军进攻猛烈,淮军担任正面防御的张遇春“春”字营抵挡不住,退向虹桥。李鸿章手持利剑,要斩张遇春,吓得全营官兵掉头杀向太平军。正当双方拼死激战时,一声炮响,淮军让开正面,退向两翼。三千洋枪队迅速抢占正面阵地,枪炮齐发,太平军一排排倒在洋枪队的枪口下。李秀成大惊,率领太平军撤退而去。淮军大获全胜,杀戮太平军一万余人。
淮军以少胜多,上海的士绅和洋人对李鸿章刮目相看,捐款捐枪,淮军日益壮大,很快发展到四万余,逐步攻占了常熟、太仓、昆山等地,扫清了苏州外围的军事据点。
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春,李鸿章决定兵分三路向江苏的省会苏州进攻。令李鹤章、刘铭传统一万人由常熟出发,经江阴、无锡进攻苏州;李鸿章和程学启统二万人,由昆山直驱苏州,为主攻。
七月,程学启率兵将苏州城包围,日夜攻打,但久攻不下。苏州太平军守城将领是慕王谭绍光,率领四万太平军拼命防守。李秀成又亲统一万精兵增援,淮军用尽各种手段,无法攻破城池。李鸿章苦思破城良策,受曾国荃攻破安庆时重金收买城中叛将的启发,决定策反城内太平军将领。
李鸿章派出暗探混入城中侦探,得知城内太平军将领因宗派斗争,早已不和。纳王郜永宽、守王周文佳,宽王江安钧,比王伍贵文和将领张大洲、汪化班、汪有为,范启安共八人,与主将慕王谭绍光早已矛盾重重。八人所统的太平军有三万余人,控制了苏州六个城门的四个城门,纳王郜永宽早有投降之心。李鸿章闻讯大喜,派人潜入城中秘密接洽,承诺对四大王和四大将奏请朝廷加官进爵,不解散他们的太平军,整体编入淮军。
纳王郜永宽召集八人密议,决定投靠清廷。为了保险,郜王派宽王汪安钧到城外李鸿章的军营探听虚实,确定无误后,郜永宽便到苏州城外阳澄湖签订投降协议,还请洋人戈登担保。约定三条:留半城屯其余众;编二十营给饷;奏保总兵、副将官职。
不久,李秀成因浙江告急,统一万精兵乘夜色出城而去。郜永宽认为时机成熟,指使汪安钧乘谭绍光巡城之时,出其不意将其杀死,还割下首级,献给李鸿章,率众开城投降。淮军主力开入城中。
郜永宽、汪安钧等八人投降后,对李鸿章仍心存怀疑,率领四万太平军占据苏州重要据点,不愿剃发和解除武装,要求兑现承诺,索要官衔和军饷,咄咄逼人。苏州城内城外的淮军不足二万人,形势十分紧迫,李鸿章与程学启闭门商讨。程学启本是清军兵勇,后投入太平军,封为弼天豫,在安庆城危急时投入湘军。为人心狠手辣,他压低声音对李鸿章说:“郜永宽等人敢杀自己的主将谭绍光,其心也黑,其胆也凶。如不当机立断,设计擒杀,可能要大祸临头。”李鸿章早有此意,点头应允,并对程学启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十二月五日,李鸿章在苏州城外军营宴请郜永宽等四大王和四大将,说要亲授八人官衔,八降将欣然赴席。李鸿章、程学启与八降将相互敬酒,谈笑风生。酒过三巡,李鸿章借故离席,程学启向八降将殷勤敬酒。当八降将微醉时,程学启令八名精壮兵勇,各托一盘,盘中放着红顶花翎的顶戴和官服,跪献八降将。八人欢喜异常,起身脱衣换服。突然帐外一声炮声,八名兵勇手起刀落,八名降将的人头立刻落地。八名兵勇将八颗人头装在盘内献给李鸿章。八降将的随从也被全部杀死。李鸿章令程学启提着八颗血淋淋的人头,率领淮军冲入苏州城,大开杀戒。程学启下令:“无门不入,无处不搜,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将已投降的四万多太平军大部屠杀,苏州城内尸首塞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李鸿章用笑里藏刀之计,负盟杀降,克复苏州城,清廷大加奖赏。授李鸿章太子少保衔,程学启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袭,赏穿黄马褂。程学启欣喜若狂,更加卖命攻打太平军。二十天后,在攻打嘉兴时,一颗洋枪子弹不偏不倚击中他的额头,狂叫三声,呜呼哀哉。
李鸿章在江苏节节胜利,曾国藩十分高兴。为加快三面并举包围金陵的战略部署,打开浙江的局面,曾国藩令老湘军统领刘松山率十二营老湘军,八营骑兵共一万人归左宗棠节制。又保举左宗棠署理浙江巡抚,统军入浙作战。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自幼喜读兵书,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人称“今亮”。官居四品,奉旨到湘军襄办军务。曾国藩令其回湘阴招募湘勇五千人,以江忠源楚军原统领王开化、刘典、杨昌浚三人为统领,十日成军,自称楚军。开赴江西景德镇与三万太平军激战,一个月内连夺德兴、婺源、浮梁三座军事重镇,稳定了江西局面。按照曾国藩的部署,统领湘楚军二万余人,从江西广信出发,经江口,过庸岭,向浙江腹地挺进。
李秀成早已看出曾国藩的战略意图,知道金陵迟早将被湘军占领,必须另辟天地。浙江经济富裕,省城杭州地处大运河南端,素有“小天堂”之称。他统兵占领杭州后,大兴土木,建造忠王府,要把浙江变成李家天下。得知左宗棠统兵来攻,决定采取诱兵之计,在沐尘埋伏重兵,要把孤军深入的楚军围而歼之。
且说,湘军统领刘松山率领一万老湘军走在入浙大军的前面,入浙后,并未遇到阻击。刘松山觉得可疑,报告左宗棠,左宗棠令其继续前进。这一天中午,湘军到达沐尘,人困马乏,正准备埋锅造饭,四周突然响起震天的炮声,李世贤统领三万太平军从四面八方杀向毫无防备的湘军。刘松山大惊,知中了埋伏,处境危急。但他身经百战,很快镇定下来,可沐尘城无险可守,只有城西北有一座不高的山头可以凭借。刘松山传令各营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向小高山靠拢。湘军训练有素,军令畅通,很快便冲破包围,会合在山坡上,架起杀伤力强大的西洋大炮,居高临下地向太平军轰击。
李世贤是李秀成的堂弟,因功封为侍王。作战勇猛,谋略不足,企图以人多势众取胜。不讲战术队形,一窝蜂地冲锋,犯了人数过密的兵家大忌,不到半日,被湘军轰毙二千多人。而湘军占领了有利地形,伤亡甚少。但李秀成又派康王汪海洋率领一万太平军增援。四万太平军将一万湘军团团围住,发起猛攻。
刘松山登高望远,正在苦思突围之计,忽然见远处尘土飞扬,似有无数旌旗招展,以为太平军援军又至,心想今日必死无疑。正要领湘军冒死突围,只见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一杆大黑旗迎风飘扬,旗上的“霆”字越来越明显。刘松山大喜,对着湘军大呼道:“天遣鲍春霆来救我们了,弟兄们,我等立大功的机会到了!”说完,飞身上马,挥舞着四十斤重的大刀,杀向太平军。主帅不怕死,兵勇怎会胆怯,一个个如狼似虎,大砍大杀,与鲍超的“霆”字营两面夹攻。太平军本来就惧怕“霆”字营,突然从天而降,太平军阵脚大乱,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李世贤和汪海洋也被炮弹击伤,只得撤军而去。
这一仗,湘军杀戮太平军一万余人。刘松山绝处逢生,喜极而泣,大骂左宗棠不会用兵。对鲍超道:“左季高自称今亮,徒有虚名,中了长毛的诱兵之计,幸好鲍将军相救,我等才绝处逢生。”鲍超道:“刘将军所言差也,我等正是左大人调遣,从间道赶来的。左大人早已识破长毛之计,将计就计,要打好入浙开局第一仗。”
接着,左宗棠又乘胜向太平军发起进攻,打了几个胜仗,在浙江稳住了阵脚。然后与太平军一州一县地争夺,逐步占领了浙江大部分州县,只有富阳、杭州、绍兴等几座城镇控制太平军手中。但太平军实力仍很雄厚,李秀成坐镇杭州城,时刻都在谋划与左宗棠决战。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将刘松山和蒋益澧统领的湘楚军主力围困在慈溪,围而不攻,要待左宗棠率兵救援时进行决战。左宗棠又一次识破了李秀成的计谋,决定将计就计,趁机攻占富阳和绍兴,然后与李秀成决战。他看着地图,思虑良久,提笔给部将刘培元和刘典各写一封,派人送往富阳和宁波。然后从所驻的衢州统军一万人,大张旗鼓向慈溪杀去。
刘典正在组织楚军围攻富阳,接到左宗棠密信后,急忙集结楚军,声称要去慈溪增援。
刘培元率领楚军水师正在宁波江面上待命,接到左宗棠的密报后,马上率领全部舰船快速驶向富阳,
李秀成坐在杭州忠王府,正在密切注视楚军的一举一动,得知左宗棠不仅亲自率军赶往慈溪,刘典也从富阳城外撤走,以为左宗棠之计了。心中大喜,大笑道:“左妖头自比诸葛亮,妄言最会用兵,想不到今日也会败在我的手上。”传令富阳太平军留一千人守城,率二万人到慈溪参加会战,又传令绍兴三万太平军留二千人守城外,也全部奔赴慈溪会战。
在慈溪的太平军本有三万余人,加上富阳和绍兴两地赶来的太平军,共八万余人。李秀成为了掌握绝对优势,又从杭州抽调精兵一万,自己亲自统领,杀向慈溪。
且说刘培元率领一万水师兼程向富阳开进,一路上未遇到太平军阻击,傍晚时分到达富阳城外。密探报告,太平军大军已于昨天开往慈溪,城中只有一千守军。刘培元当机立断,下令水师登陆,架好大炮,轰破城门,指挥一万水师冲进城去,千人难敌万人,楚军占领富阳。刘培元下令将城中的武器和粮草搬运到船上,留一千人守城,自统水师舰船赶往慈溪参战。
再说刘典统一万楚军离开富阳后,令二千人举着楚军大旗,从大路大张旗鼓地向慈溪开进,自统八千人从小路兼程赶往绍兴,埋伏在绍兴城附近。当太平军主力离开绍兴后,刘典指挥楚军猛攻绍兴城,一举攻破城池,占领绍兴。刘典留二千人守绍兴,自统六千人赶赴慈溪会战。
李秀成在慈溪集中了近十万兵力,亲自督战指挥,认为必胜无疑,心中得意。左宗棠只有四万兵力,处于劣势,可楚军武器精良。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洋行借款购买了二万多只洋枪,二百多门洋炮,火力猛烈。左宗棠又亲自排兵布阵,要与太平军展开生死大决战。双方刀枪并举,炮火雷鸣,杀得天昏地暗,战斗最激烈时,传来了富阳、绍兴、桐庐被楚军占领的败报,李秀成顿感颓丧,太平军斗志锐减。左宗棠抓住战机,督军猛攻,刘培元和刘典两支人马又先后杀到,这两支生力军投入战斗,楚军士气大振。恶战两天两夜,太平军三万人战死,伤者不计其数。楚军五千人战死,三千人受伤,刘松山、蒋益澧、刘典也血溅全身,伤痕累累。楚军血战得胜。
慈溪战败,太平军退去杭州城。不久,天京告急,李秀成、李世贤、汪海洋先后统军赶往天京增援,杭州城内只有一万多太平军死守孤城。左宗棠乘机向杭州发起进攻,苦战月余,攻破城池,占领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