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另外,不谷任命公子熊追舒担任箴尹,专门向朝廷提意见;在司马一职下,再设了左右司马二职,具体为蒍子冯为大司马,熊橐师为右司马,公子熊成为左司马。”

“谢主隆恩!”公子熊追舒、蒍子冯、熊橐师、公子熊成叩头谢恩。

“不谷还将任命大将屈荡为连尹,专门负责后勤事务;任命大将、号称天下第一神箭手的养由基为宫厩尹,专门负责马政管理,加强军备管理,以重振我楚雄风。”楚康王最后宣布道。

“愿为国君效犬马之劳!”屈荡、养由基慷慨激昂。

“欲想兴楚大业,必先富国强兵。大家要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为楚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楚康王接着又实行了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加军赋而开展了史上第一次土地普查,他派臣子们弄清每家每户有多少土地,土地质量如何,收成如何,再有针对性地实行每户人家该负担多少车、马、士卒、军器缴纳等军赋,有效消除了征收军赋不公平、从而导致内部矛盾的隐患。

土地调查结束后,楚康王又实施了工商业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调查,推行量入修赋,根据各业收入情况来确定军赋。

楚康王在子庚等臣子的辅助下,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强化了王权,分化了公族权力,有效实现君主专制,遏制了权力斗争,迅速提升了楚军战斗力。激发了子民的生产能力性和积极性,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国库充盈,迅速恢复国力。

楚国,如同耀眼的星河,出兵作战引中原诸侯关注,几年不出兵,同样成为诸国窥探与讨论的对象。

“好战好斗的楚人,却一反常态的几年来不主动发动军卒,听说是为防止公族大夫专权,以及防范内部权力斗争,新国君这些年在强化王权,人尽其能地在诸多方面作了改革。如此看来,新任国君要远胜先王一筹。”晋国的大夫们,有时会从疲累的内斗中抬起头,看到楚国已有许多年不曾出兵了,纷纷担忧,“怕只怕楚人三年不飞,埋头苦干,尔后一飞冲天。”

“楚国人鬼头鬼脑的,太精明啦。听说这些年,国君派臣子对楚国的土地进行了全面丈量,对工商农等各行各业,进行了全面摸牌与了解,以土地肥贫、收成进行登记,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确定赋税,使不公平、不公正、扯皮拉筋的事情大大减少了。”齐国对于楚国的做派了有所了解。

“楚国人就是聪明。在诸侯各国,你抢我的地,我夺你的田,使富者更富,弱者更弱,而楚未动一兵一马一卒,就成功消除了内乱,令人望尘莫及啊。”关于楚康王上任近五年了,从未主动出兵、经一系列改革日渐强大之事,也引起郑国大夫子孔的关注,“我向来觉得楚人重情义,讲信誉,是值得交往的,也因此向来主张我郑应从属于楚。无奈一再被子展、子西等亲晋大夫所否决。”

子良附和道:“还是大夫眼光长远独到。自晋悼公驾崩、其子姬彪继位以来,便不务政业,致使大权旁落六卿、内乱不止,荣光难继;而反观楚国新国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系列改革,新国君已从继位时处于晋国下风、又被日益强大的吴国进行挑衅的不利状态中走出来了,以后的发展不可估量。”说着说着,灵机一动,“大夫何不与楚联手,铲除国内亲晋大夫?”

子孔的勃勃野心被点燃:“好!你加意留心楚国国态,想方设法取得与楚国位高权重之人联系,到时让楚助我一臂之力,以铲除国内异党。”

“大夫提点得好,我们早做打算,以便日后顺势而变。”子良谋思道。

楚康王也觉得当下楚国国泰民安,目光瞄向了中原。当时的郑悼公驾崩已一年了,其14的儿子姬彪即位,是为晋平公。晋国的大丧期一结束,晋平王便按照中原霸主惯例,号令中原诸侯前来朝贺。

公元前557年,齐、鲁、卫、宋、郑、曹等诸国纷纷按照号令,汇聚在温地朝贺晋国新君。

当下晋、楚地位一目了然:楚国除了邻近的陈国、蔡国、许国几个小小的国家,依附于楚之外,其他诸侯则都归随在强大的晋国麾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依附于楚,也受到楚国诸多优渥、基本搬到楚国地域邺地经营生活的许灵公,居然不请自到,亲自参加了晋平公召集的盟会:“大晋雄风令天下敬仰,何况我小小的许国?这些年我们夹在楚、郑之间求生存,反复迁国漂泊,实在是太缺乏安全感了,我们许国想明白了,只有投靠大晋,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因此特意请求晋国国君,允许我许子民迁国于晋吧?我们许国子民从此将忠心依附于晋。”

许灵公此次前来,是为了许国的安稳,破鉴沉舟了:依庸于楚,郑国时不时来攻打,不停迁国也不是办法;如果依靠了晋国,郑国便不敢再欺负许国了,楚国即使对许国的背叛气愤要打,但许国已迁到晋国,楚国也就无可奈何了。

许灵公觉得,他当下的选择,于许国而言,是万全之策。许国只要冒此一险,投靠于晋,从此便可高枕无忧。

继位不久,就吸引历来依附于楚国的许国前来投靠,且没费一兵一卒,就多了一个国家,这样的好事之所以会从天而降,还不是因自己的德才名满天下才得来不费工费的吗?晋平公看着众诸侯艳羡的目光,颇为自得地一指晋国的地图,对许灵公道:“你来看看晋国的土地,辽阔无边,你看上了哪一块地,便选择哪一块重新建立许国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