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因楚伐齐、伐郑;楚因晋伐吴、伐郑,这样无休无止的征战,以及列国纷起的内乱,何时能结束?”几乎令所有国家都因外争内患而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渴望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也恰好在公元前548年,晋国正卿士匄逝世,赵武坐上了正卿之位。7月,齐国大夫崔杼弑杀齐庄公、拥戴其弟继位,是为齐景公。齐景公即位后,即准备了一份厚礼,主动向晋国求和。晋平公很高兴地答应了,晋人便由赵王主持,在齐地重丘南组织诸侯会盟。
“欢迎齐国迷途知返,再次加盟我大晋。”赵武就此宣布了一项普惠大众的德政,“当下,因战争频发,给列国带来诸多负担和伤害,我大晋决定减轻诸侯贡赋负担,但其前题是要建立在约定成俗的礼仪之上。”
“大夫今天在盟会上宣布的德政,对于我们鲁国太重要了,我要尽快回国将此消息带回国内。”盟会过程中,鲁国执政卿叔孙豹主动找到赵武交流。
宋国左师向戌在人群中瞧见二人站在一角交谈,便悄无声息地走了过去。
赵武,生于世卿、元勋之后,是赵氏灭门的唯一幸存者。晋厉公为其举行弱冠之礼,晋悼公提升其为卿士,赵武正式步于晋国核心权力中心已足足二十五年了。在这二十五年风云变测的时光里,他亲历了晋厉公被弑,再到晋悼公复霸的兴盛过程,也亲眼目睹了战争频繁爆发,对晋国和诸侯各国所造成的沉重负担和伤害。就连晋国内的矛盾也在连绵不断的征战中走向激化。栾盈之乱,也是因晋国内部矛盾激化之果。他便由衷地说道:“从今以后,征战应该会少很多了。齐国崔杼、庆封刚掌权,将与诸侯为善;我也与楚国令尹子木有交往。如果晋国能依礼而行,以文辞来引导诸侯,战乱应该就可以避免了。”
“大夫有弭兵的主张吗?”谁料,叔孙豹听了赵武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兴奋异常,左右看看,小声道,“当下诸侯并起,每个人都在战乱中出生,又在战乱中死去,没有人享受过长久的和平。消弭战争,活着才是真理。”
叔孙豹的话,一字不拉地落入宋国左师向戌耳里。感同身受的向戌便凑上前,故意问道:“二位大人在此谈论何事?我能否前来凑个热闹?”
“一些闲话,向将军不嫌弃耽误工夫,不妨来发表一下高见。”二人对向戌作揖道。
“二位大人的话,我刚才都听见了!”一直在密切关注赵武、叔孙豹的宋国大夫向戌,听着二人的对话,早就高兴得像喝了二两美酒,“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大国为了争霸砍杀了百余年,而我们这些中、小国家不仅要贡纳财物,而且受战争之害也颇为深重。尤其是我们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的宋、郑两国,可谓是吃尽了大国苦头。悲哀的是郑国还不自知,动不动就攻打我们宋国一顿,动不动就将我们宋城洗劫一番,这样混乱的局面,谁不期盼早日能结束啊!”向戌的娓娓道来,更是触动了赵武、叔孙豹欲弭兵的神经未档。
“争霸之战,虽然给我晋带来了当今的地位,但是战争对我晋的伤害也同样巨大。诚如大夫所言,‘弭兵’二字虽然不时火星般划过我的天际,但局势显然不是晋国一家说了算。实力堪与晋国比肩的楚国,会不会认同这种想法呢?”赵武在会盟上仅仅是表露出一点点弭兵的意思,想不到就得到这么多感同身受的诸侯大臣们的支撑,既欣慰又担忧的他,将深邃的目光望向了更遥远的天际。
向戌此时,却表现出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与晋国的主政大夫赵文子无话不谈,又和楚国令尹子屈建交好。此前,晋、楚已有过一次弭兵会议。有了第一次,自然意味着有第二次。只要晋、楚两国有和谈愿意,那么第二次弭兵就有希望。”
而此时,发生在楚国的一件事情,也流露出楚与晋有曲径通幽的想法。
公元前547年,楚国申公王子牟因罪而逃亡,而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当时就有人对楚康王造谣说:“申公之所以能及时逃跑,皆是因他的女婿伍举通风报信的结果。大王应严惩伍举。”
“夫君快快逃命去吧!我父带来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伍举在其夫人的劝说下,不免有些害怕,心一横,“好,我先入郑国,再逃到晋国,先探出一条路了,尔后再想方设法接你们到晋。”
“夫君快走吧,不然来不急了。”夫人将准备好的银两交给伍举,“剩下的都是女眷,老的老,小的小,弱的弱,想必不会引起朝廷关注。”
伍举只好无奈出逃,他万万没想到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到了声子。
“伍兄!真的是你吗?好久不见了!”声子一眼认出了伍举,他们两家原本是世交,伍举的父亲是楚国的伍参,与声子的父亲蔡国太师子朝,一直交好,“你形色匆匆、面容憔悴,所为何事?”
“唉,一言难尽。”伍举握着声子的手道,“能在郑国他乡偶遇故知,是我外逃途中碰到的最高兴之事。”
“什么?你要外逃?楚国不好吗?”声子一边命人在草地上,铺上柔软的草藤和荆条,摆上瓜果酒菜,边吃边聊,“太巧了,如果再晚一点,愚兄就碰不到我了,因为我受蔡侯之命我去晋国,途经郑地。”
“这么巧?”伍举睁大了眼睛,“我也是打算先到郑国后,再想法子去晋国探探路,看看那里有没有我的生存之地。”于是,伍举讲了因岳父受牵连之事,泪水涟涟,“生于楚、长于楚,说不爱楚地也不可能。但现在我被四起的谣言逼迫得不能不远走他乡了。不知道是否真的能人挪活,树挪死?想当年,许许多多的楚人含悲忍泪,离开了楚国,最后大多数人都能功成名就,不少人还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一些忍辱负重留了下来的忠贞爱国之士,却惨遭迫害,不得善终。”
“你先不要去晋国吧,且就在郑地呆上一段时间,我从晋国回来后,一定让仁兄昭雪,重回楚国。”声子道。
“不知小弟这番话从何而来?楚国既然怀疑于我,恐怕对我的出逃之举就不能释怀了,何谈会接纳于我?”伍举深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