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雄风之四楚焰燎原

2025-07-01 23:12379140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1章

“先王任用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弱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我们岂能让先王与吴起的心血白费?”对于楚肃王来说,也正好是将那帮飞扬跋扈的贵室大臣们,一网打尽的最好理由,以此来巩固吴起变法的成功果实。

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楚肃王继位的序幕,在诛杀旧贵族势力之中,已然正式拉开。

“大王雷厉风行,旧贵族势力当下被大大削弱,楚国继续保留吴起变法成果,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楚肃王的弟弟熊良夫,对王兄继位即暴发出的强悍力量,深为感佩,提着一罐炖好了的燕窝,亲自送到楚肃王的书斋来,“大王此举,使我楚百年来的封君贵族得以压制,使剩下的贵族不再骄纵蛮横,俱拜服在了国君权威之下,可喜可贺。”

“这么晚来了,王弟还没休息?”楚肃王见到弟弟,心里很高兴,忙吩咐太监设座。

“这么晚了,大王不是也没休息吗?”熊良夫将手中的瓷罐放在桌上,“母后深知大王近日操劳,又念及王兄自小体弱,亲自炖了燕窝,并命我送来!”说着,揭开盖,盛出一小碗道,“母后亲手所制,味道别致,王兄尝尝!”

楚肃王接过来,连连吃了几勺,称赞道:“入口即化,入喉丝滑,饱含母爱。”楚肃王放下碗,也深有感触地道:“借助先王与故尹的高明,除掉了那么多旧贵族,这就减少了不谷的不少阻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王权,政令也就会更畅通了;同时,缓和了国内矛盾,发展生产也有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转而盯着茫茫苍穹道,“但当下没有像吴起那样有才干的人物,楚虽然还在稳步发展,恐不再像先王时有声有色了,我们只有先遵守吴起之新令,养精蓄锐,对外暂不宣战!”

然而,公元前377年,蜀人闻听楚悼王驾崩之际,楚国发生内乱,新君一下斩首了70余家贵族,便趁机率军攻打楚国。

“小小蜀人,竟如此大胆妄为,当真以为吴起死,我楚无人了吗?”熊良夫闻讯,当即自告奋勇地向楚肃王请命迎战,“臣因此特请大王允许我率兵迎战,狠狠痛击蜀人,使其永不敢再来冒犯。”

“王弟能为我楚国率军冲锋,令不谷深感欣慰。只是当下,楚国能用防御解决的事情,即不宜迎战。”楚肃王淡然的态度,让熊良夫大吃一惊。这种态度,与继位后斩杀反对吴起变化的70余贵族的雷庭万钧,简直云泥两别,这是令熊良夫不能接受的。

“大王的意思是,我们只需要修筑防御工事,对蜀人入侵不予理会吗?恕我愚钝无知,蜀人既然能翻越千山万水、崇山峻岭来宣战,又哪有翻不过去的防御?”熊良夫极力主战。

臣子们也纷纷附和说:“王爷说的在理啊大王!”

楚肃王道:“以吴起法令,旨在安养生息,富国强兵,然后才能一战成名!蜀人远道而来,不足为惧,只需要小股兵马抵抗,巩工事加以防御即可。”

“又是吴起!他人死了,变法却不死!”屈宜臼虽因自己的机智逃过一劫,但内心对吴起的变法还是极抗拒的。只是,当下的他收回了曾经的张牙舞爪,变得内敛了许多,将许多不同的看法,都默默装在了心里。

于是,蜀人伐楚,楚人并没有出动主力军,而是让一些守军抵挡一阵后,便纷纷退让,便蜀人顺利夺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

“楚人不战,又有工事防御,我们远道而来,粮草不足,不宜久战!”蜀人见好就收,占领兹方后,派驻兵把守,主力军队便退回蜀地。

“蜀军已退,驻军不足惧,正是夺回我楚兹方之时!”楚肃王这次毫不客气地下令王弟熊良夫,率兵杀了蜀人驻兵,毫不费劲地夺回了兹方。

“大王以逸待劳的战法,何其圣明!”直到这时,熊良夫才明白了楚肃王的先见之明。

退回蜀地的蜀军,因路远难行,派军来挽救已不可能,只能望着重重叠叠的大山兴叹:“好个楚人,令我蜀军为兹方疲于奔命也!”

蜀人虽然不甘心放弃已攻下的兹方,但路途实在是险境遥远,战争刚蜀国,还来不及休整,也就对再夺回兹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尽管如此,但曾经联合赵、韩二国打败过楚国的魏武侯,一直将战略目标瞄准了楚国:“吴起小人弃魏奔楚,并伐魏救赵,至使我魏失去大片疆域,此仇岂能不报?如今,吴起小人被楚杀戮,果然落了个可悲下场!”楚武侯意气风华,“吴起的悲哀,就是楚人的悲哀,而楚人的悲哀,则正是我魏崛起之日!我魏时刻要备战于楚!”

公元前375年,魏武侯派遣大军直抵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请大王下令命臣率军迎战!”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熊良夫请战。

这令楚肃王深感为难,他借助吴起临死之前抱住王尸的系列操作,趁机灭了70余家贵族三族,这一来,确实使楚国内部安稳了下来,王权得以保证,但对外,楚国确实还缺乏吴起这样合适的领兵人。

与魏交战,楚肃王实在是没有取胜的把握;不战,却显然不可能,因为魏军已咄咄逼人地逼到了榆关。

“善!”楚肃王硬着头皮下达了迎战命令。

“哈哈,楚、魏交战于榆关,已是自顾不暇!我韩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早就对郑国青睐已久的韩国,也瞄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伐郑之机。早在公元前385年,韩国就攻克了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7年韩哀侯继位后,便在公元前375年,在魏、楚战于榆关之际,举兵攻克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