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崔芸姑娘要悬梁自尽,最后被石头人救到了飞虎山下的一个破窑洞内。就这样,崔芸便住在破窑洞里。一转眼,来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二十,崔姑娘怀孕已有十个月了。这一天,天气闷热,午饭过后,外面天空乌云突起,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忽听一声惊雷,闪电之中,崔芸隐隐约约看到一位金甲武将向她走来。一会儿工夫,一声裹着婴儿哭声的惊雷,震得是地动山摇啊!紧跟着又是一声惊雷,天空变晴了。紧随着就听到窑洞里传来三声小孩子的哭声,这孩子的哭声与刚纔三声惊雷差不多,把整个窑洞给震的是嗡嗡直响。书中暗表,这个孩子可了不得,那就是咱们这部书的书胆李存孝。这正是:
雷震天门云铺路,铁石下凡降人间。
李唐气数非当尽,辅佐还须旷世才。
就这样崔芸在窑洞内产下一子,藉着光线仔细观看,见儿子又瘦又小,身长二尺不到,看份量也就三、四斤。虽说个头小点,但长得挺俊,小黑脸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准头端正,体形儿是板肋虬筋。只听小孩子哭声宏亮,“哇哇哇……”的哭个不停。崔芸看罢,心中悲喜交集,叹了一声:“唉……儿啊!人世间命苦的孩子很多,像我儿这么命苦的很少。可怜你还没出世已没了爹了,为娘希望你能快快长大,将来做个栋梁之材,也好替为娘争口气。”书说至此,列位应该明白了,崔芸从上吊起分娩为止,都是石头人在暗中保护,直到她安然分娩渡过难关。书说简短。从此以后,崔芸就在窑洞中安安心心抚养儿子。只因为石头人与崔芸的夫妻缘分已尽,也只能暗地里隔三差五的给母子俩送些米油柴粮来。光阴荏苒,转眼间,崔芸母子俩在窑洞内生活了九年了。孩子今年刚好九岁,聪明机灵,勤劳孝顺,母亲的话是句句都听,经常帮助崔芸做些家务,特别是扫地,这孩子天生神力,因此在扫地的时候,能把地上两三百斤重的石礅端来端去。崔芸见儿子有这么大的力气,端这石礅相当的轻松,知道儿子将来肯定是位国家栋梁之材,想到这儿,崔芸心里有了些安慰。想给儿子取个姓名,却不知道将军的名姓,崔芸为此甚是伤心,想到将军是青石打的,就称儿子“石头仔”了。
单说这一天,石头仔打柴回到窑洞外,放下柴担,眼泪汪汪的走进洞内。崔芸见此,抱住了儿子就问:“儿啊!你为何要啼哭?快快说与为娘听听。”“娘,孩儿被人欺得好苦啊!”“儿啊!到底是谁欺负你了,你把经过告诉为娘,好让为娘给你评评道理!”“娘,今儿个孩儿来到南山坪砍柴。不一会儿,走来了几个小男孩,带头的名叫李猴儿,年纪跟孩儿差不多。那李猴儿欺负我孤零零一人,不让孩儿在那里砍柴,说了些很难听的话儿,还指手画脚骂我,拿起石子向我扔,孩儿我忍无可忍,只得回敬了他几句,哪知他就叫另外几个男孩围拢过来,对孩儿拳打脚踢,打得孩儿恼怒了,无奈之下纔将这帮顽童打了!”“儿啊!你出手打人了?他们有没有被你打伤呢?”“娘,这点孩儿心里明白,自然是手下留情,只是教训他们几下,把他们打翻在地。哼!好让他们知道知道,我也不是好惹的。”“儿啊!你这次打了就算了。为娘的话你可要记住了,他出言欺负你,讲好讲坏是他不懂事。你现在尚在年少,对世间之事模糊不清。我儿年岁虽小,但是你力气大,你若打出人命来,我们母子俩可就会大难临头啊!你可知道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没有谁能帮助我们母子俩,还是忍气吞声莫要逞强。”“娘的话虽是有理,但是人的忍耐终究有限的,围攻孩儿倒也罢了,可是出言骂我,孩儿确实无法容忍。”“哦……他骂你什么?你说来为娘听听!”“娘,他骂孩儿出生在窑洞,还骂我只有娘来没有爹,更可恶的,骂我无名无姓,不如猪圈的一头猪。娘啊!每人出生都有住处,都有姓有名有爹妈,有娘哪里能没有爹,难怪他们咒骂我。此事孩儿也怀疑,娘啊娘!不知孩儿的爹爹在哪里?请娘告诉孩儿。”说完,呜呜呜!石头仔哭了起来,崔芸闻听儿子的这番话,那真是心如刀割一般。当时就抱着石头仔,含着眼泪说道:“儿啊……为娘是该将你的身世告诉你了,今儿个你旣然问起此事,为娘就对你实话实说了吧!儿啊!你爹爹可不是一般的凡人。他可是一位上达天意下通灵性的石头将军啊!”石头仔闻听此言,“啊”的一声,当时就止住了哭声,两眼发亮,惊讶地看着崔芸。当时崔芸就把始末因由全都告诉了儿子,石头仔听完之后:“娘,原来不孝儿的爹爹是位威武的石头将军啊!请娘亲您告诉孩儿,是不是飞虎山下的皇陵那里?”“儿啊!你问皇陵要干啥?”“娘,孩儿今年已经九岁了,却从未见过爹爹,今儿个知道爹爹的住处,孩儿定要前去把爹爹背回来,一来做儿子要尽尽孝道,二来不用被人欺负说我没有爹,三来让爹爹同母亲重新团聚,四来我们一家儿骨肉不再分离。娘啊!您说我们一家儿团团圆圆,不是很好吗?”崔芸听罢,心中暗暗髙兴:儿子长大了!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想到这儿,说道:“儿啊!你爹爹是青石雕刻的,虽说他外表英俊威武,其实是个不会说话、不能走动的石头人,你背他回来有何用啊?何况你爹爹的身躯有千斤之重,你一个九岁大的孩子,如何背得动他呢?”石头仔一听娘的话,微微一笑:“娘,一千斤重,孩儿能背。只要您告诉我了,孩儿就去背爹爹回来,倘若背他不动,前去看看从未见过面的爹爹,有何不可呢?”崔芸一听儿子这话很有道理,便说道:“儿啊!确是飞虎山山脚下的皇陵,陵前不是有二排石头人嘛!左面儿这排第二位便是你爹爹。”石头仔一听是飞虎山的皇陵那里,就说:“哦……娘,孩儿平时打柴时常路过那里,孩儿这就过去,背爹爹回来。”说完,便起身出了窑洞,快步如飞,直奔飞虎山而去。
一会儿的工夫,石头仔到在了飞虎山的皇陵边。按着母亲所说,来到左面第二尊石头人的面前,噗通!跪在石头人儿的跟前,含泪说道:“爹爹……孩儿我……平时经常路过这里,今儿个纔知爹爹您就在这陵前。那些坏小儿都骂孩儿我是个野种,就连亲外公家也不能容我。爹爹……我那可怜的娘亲比孩儿更苦,九年来,为了孩儿,寸步不离这破窑洞;再说您自己,日夜站在这荒无人烟的陵前,终年风吹日晒雨淋,今日孩儿把您背回窑洞去,让一家人儿团团圆圆!”石头仔哭诉完,站起身来,上前就背。就听他“嗨”的一声,石头人已然上了肩背,可又听他大叫一声:“啊呀!不好……”列位可要问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石头仔起先上肩很轻松,正要举步,却感觉越来越重,仿佛肩头儿有座大山压着似的,顿时寸步难行,浑身汗如雨下。书中交代,这是石头人显灵了,他知道儿子是上界铁石星君下凡,将来要扶保明主灭巢兴唐。倘若今儿个被他背回窑洞,定会妨碍他的前程。再加上他和崔芸的缘分已尽,再去与她相会,那可是逆天行事了,因此那石头人儿暗中施了个坠身法。石头仔无奈,只得含泪放下,说:“爹爹,孩儿我知道您的意思,您是不愿随儿前去,所以暗中顿住我。哎……您好狠心呐……”说着话,一赌气,他把石头人儿转了个身,本来是面东背西,现在成了面西背东了。其实这石头人就排在第二个,很好记的,可他偏偏给来了一个转身,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吧!闲言少叙,就见他对着石头人拜了几拜,说:“爹爹,从今往后,孩儿会常来看您,每年清明会点支蜡烛烧炷香,以尽做儿子的孝道!”说完,便起身回窑洞去了。到了窑洞,石头仔把刚纔的情由,对母亲诉说了一番,然后又道:“娘,爹爹与您是结发夫妻,虽说时间不长,但毕竟是夫妻一场,下个月清明节,孩儿要与娘亲一同前去祭拜爹爹,好幺?”崔芸闻听儿子的这话,心中勾起悲伤之事,回想起九年前的清明节,和崔竹一同踏青游玩,不曾想与那石头人是一见钟情,再后来自己纔落了个住在与世隔绝的破窑洞之中、难见生身父亲的结果。虽说将军与我只做了八十一天的夫妻,俗话说“一夜夫妻百夜恩”,我是应该前去看看他。想到这里,崔芸对着儿子点了点头,说道:“儿啊!难得我儿心存孝道。下月清明节,为娘与你一同前去就是。”石头仔见母亲答应了此事,便髙髙兴兴去外面做事了。
转眼到了清明的第二天,这一天天气晴朗,崔芸稍作打扮,带着儿子石头仔出了窑洞,往飞虎山的皇陵而去。不一会儿的工夫,母子俩已到了皇陵的近前儿,两人注目一看,不由得“啊呀……”一声,就见那石头人的头颅,已被人打落在地,扔在了一边。当时崔芸好像万箭刺心一般,冲过去抱着头颅大哭起来:“将军啊将军……回想起九年前的今日,我与崔竹俩来此踏青,哪知我初见将军就一见钟情,自从将军那晚离开之后,奴家我的酸甜苦辣向谁去诉说?还好,将军给我留下一子,今年已经九岁了,聪明孝顺,天生神力。将军啊将军……九年来,你暗中保护着我母子俩。我在想,你们父子有着骨肉之情,总会有一天团聚的,哪晓得将军今日被害,看起来我们仨团聚无望了!将军啊……我母子俩真是命苦……啊……”列位要问了,到底是谁把石头人儿的头颅打落的呢?书还得回到九年前的八月十五那晚,当时夏氏在闺房内要逼崔芸自尽,早有家人去给崔老员外报了信儿。老员外一听,连忙来到崔芸的闺房,发现崔芸姑娘不见了踪影,就派家丁四处寻找。往后又找了好几天,崔芸就像人间蒸发似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老员外为了这事儿,与夏氏大吵了好几次。那夏氏从此性情更是大变,变得更加蛮横无理,时不时儿发火骂人,家丁也被她骂走了不少。崔老员外一气之下,就得了一场大病。到了第二年,老员外就过世了。从此老崔家变得是支离破碎。再说昨日清明这一天,夏氏带着几个家丁,去给崔老员外的坟上扫墓,路过皇陵这里,无意中见到这石头人朝向,与其它的不一样,就想起了当年崔竹说过的话。夏氏顿时心中大怒,认为这石头人已经成精了,当即命家丁唤来石匠,拿锄镐狠心将石头人的头颅打落在地,之后扬长而去。
返回头来再说石头仔,一见此景,咬碎钢牙,心中暗想:什么人如此心狠手辣,无缘无故的把爹爹头颅打落,真是蛇蝎心肠!他先过来搀扶起母亲,然后抱起石头颅,放在石头人的颈间安好。崔芸一看,完好如初,不差毫发,“呀”的一声,心中转念:如今儿子已经九岁了,看他的资质非一般人可比,加上天生神力。倘若母子俩生活在破窑洞之中,虽说相安无事,可难成大器,倒不如让儿子出去闯荡江湖、拜师学艺。想到这里,崔芸把石头仔叫了过来,说:“儿啊!你今年已经九岁了,可为娘还没有给你取名。为娘在想,人生在世,哪有无名无姓之理呢!将来我儿为国立功,加官晋爵,岂可无名无姓?今儿个为娘给你取名立姓,你就叫安敬思吧,字金童。因你把你爹的头颅重安归位,就以安字为姓,敬思两字,是为娘要你对爹爹心怀敬重,时时思念。”石头仔听后,跪下叩谢道:“多谢母亲赐名,孩儿谨记在心!”“儿啊!快快起来!如今我儿也该要习文练武了,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立志一世穷,男儿志在四方,窑洞非你久居之地,你该前去投靠外婆吧!夏氏她对为娘虽说刻薄,但终究会看在你是崔家骨肉份上,收留于你,你就在外婆家里唸书,希望她能为你请来髙人教你练武。他年若能功成名就,为娘也就可以享享清福了!”安敬思听完,抬起头来,对母亲说:“娘,您叫孩儿前去投靠外婆家,那么您呢?”“敬思,为娘早已断了娘家的路儿,夏氏她说为娘败坏了老崔家的门风,为娘可没有脸面重回崔家了,依旧住在那窑洞之中罢了。”安敬思一听,“腾”的一声,站了起来,说:“娘,您说哪里话来,为了孩儿,您受尽了苦头,终日以泪洗面。我们母子俩怎能分离呢!娘,您若不肯一同前去,孩儿也不去外婆家。”崔芸听完儿子的这番话,知道儿子的性格,心想:如若再讲下去,也是白费口舌罢了。可是母子俩还居住这破窑洞,必定会连累他的前程。但我如若同他一起回崔家去,那有何脸面再见崔家的列祖列宗呢!将军啊将军……你曾说此子将来会成大器,我也会坐享天年。但现在看来我难享儿子之福,因为我崔芸命薄,若要儿子出头,我只有下来陪同将军了。想罢,崔芸一咬牙,决心要自寻短见,成全儿子。当时崔芸强装笑容,对儿子说道:“敬思我儿,难得你如此孝顺,好吧!咱们回洞,收拾收拾,为娘陪你一同前去投靠外婆。不过现在为娘口中干渴,你看石桌之下有个石碗,你拿它去打点儿水来给为娘解解渴。”当时安敬思一听,髙兴得信以为真,便上前拿起石碗,急匆匆往小谿儿那里奔去不提。
再说崔芸支开了儿子小敬思后,便对着身旁的石头人,泪流满面地哭泣起来,说道:“将军啊将军……我的郎君……为了咱们的儿子,我……只有寻你来了……”说罢,就见崔芸,咬紧牙关,双目紧闭,用自己的头,猛向石头人的前胸撞去,耳轮间就听“嘣”的一声,好可怜的桂蝉女,当时脑浆崩裂,血流满地,死尸就倒在了石头人的脚下,此时年仅二十六岁。列位,《李存孝全传皷词》中是这样说的:本来天数有定,两人不可再见。可崔芸随了安敬思一起去见石头人,就是违背了天意。俗话说“天意不可违”,所以上天降罸,一个是打落头颅而亡,一个是撞破头颅而死。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一会儿,小敬思打水回来了,一见眼前这情景,顿时三魂七魄飞上天了,“啊”的一声,急忙将石碗扔在地上,冲了过去,抱住了母亲的尸体放声大哭:“娘,您醒醒!您不要吓孩儿了!娘,您醒一醒啊……娘……您差孩儿前去打水,为何要自寻短见呢?可怜您为了孩儿这条小命,虽是住着与世隔绝的破窑洞,过着非人的生活,但终日终夜无微不至地关照我,实指望养子成人熬出了头了。哪知道,娘亲却要自寻短见,娘啊娘……这到底是所为何事,您竟然狠心将孩儿一人丢下,让孩儿从此过着无爹无娘的苦楚日子,今后叫孩儿如何是好啊?我现在无依又无靠。旣然母亲自寻短见,孩儿我索性也随母亲一同前去吧!”安敬思哭完,猛的站起身来,后退了几步,摆头向石头人撞了过去。只听“腾”的一声,就见那石头人,摇了三摇晃了三晃,安敬思自己却纹丝不动。小敬思又一连撞了三四次,都与头一次差不多。小敬思心想:苍天啊苍天……我安敬思的命真苦啊!真是死也没路走,合该要在这世间受折磨嘛!列位要问了,难道他是撞不死的吗?书中交代,安敬思可是上界铁石星君下凡,天生力大无穷,单臂就有二万五千斤之力,那可是四象不过之勇啊!还生就一副铜头铁身钢骨的身体,头颅比铁还硬。因此头撞石头人,只有石头人晃动,自身却纹丝不动。
书不说废话。安敬思没有办法,只得擦了擦眼泪,用十指在石头人的边上挖了个四方的深坑,然后帮母亲梳理了一下,将她放在了坑中,又背来了父亲石头人放在母亲的身旁,用土覆盖好。就见安敬思跪在父母的墓前,说道:“爹……娘……请您俩的阴灵……早些安息,保佑孩儿,此生无难关,路上遇贵人!”说完,安敬思拜了几拜,站起身回窑洞了。
一路之上,安敬思心中暗暗在想:娘亲今儿突然自寻短见,其中必有原因。这到底为了何事呢!左思右想,哦!想着了,她叫我前去外婆家勤文习武,当时我要她一同前去,她说回崔家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可母子俩倘若再回到窑洞,谅我今生今世很难有出头之日,故此母亲要自寻短见。那真是人间少有的慈母啊!娘,您死得好苦……死得好惨啊……娘,您叫孩儿前去投奔外婆家,可夏氏是个刻薄之人,她连您也不放过,何况我是隔辈人了,肯定不会收留于我的。我安敬思宁可饿死在破窑洞内,也不会前去自讨没趣。就这样,小敬思一路上边走边想,一会儿已到了窑洞口了。安敬思刚想跨进窑洞,突听“轰隆隆……”一声巨响,破窑洞倒塌了。安敬思连忙倒退了几步,心话:老天爷啊老天爷……真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今儿可是母亲亡故,窑洞又塌,弄得我求生无望求死不成。苍天啊……你叫我今后怎么办呢?列位可要问了,这破窑洞早不塌晚不塌,怎么偏偏单等安敬思回来就塌了呢?其实,那是破窑洞年久失修了,又加上此时正是清明时节,雨水较多,属于自然倒塌的。在《李存孝全传皷词》中是这样讲的,倘如安敬思再住这破窑洞,必将会误了他的前程。因此当地的土地公公施展法术,将这破窑洞给震塌,这样好断了他的归路。单说安敬思见破窑洞也塌了,真是走投无路,可天生傲骨有志气的小敬思,情愿做个叫化子要饭,也坚决不去投靠夏氏。可怜啊!人家讨饭有袋有碗还有一根叫化棒儿,可是安敬思讨饭,却是无袋无碗也无棒。那能讨着幺?就见他,日间儿沿途挨家挨户门前求食,有一口没一口,饿一顿饱一顿,夜晚只能留宿在凉亭或古庙之中。这正是:
走投无路落山峯,天生傲骨有志气。
九岁孩子去流浪,何等苦楚难形容。
水冲浮萍无定踪,孤儿无依万般苦。
身无分文腹内空,无奈做个叫化子。
现在的安敬思,就是将来大唐的擎天白玉柱,可了不得啊!这可是位胸怀大志的大英雄,因此不愿去投靠那位狠毒刻薄的夏氏,宁愿流落街头做个叫化子。诸位,倘若安敬思真的前去投奔崔家,也不一定有他的好处,因为清明那一天,夏氏夫人叫来石匠,打落了那石头人的头颅。扫墓回家之后,当晚便得了重病,无奈虽有家财万贯,可还是救不了她的性命,没过多久,这夏氏便一命呜呼了!用迷信的话来讲,因为她一世恶行,受到了报应。夏氏死后,老崔家的那份家业都被那些穷凶极恶的同族散分了。所以说,安敬思就算前去投靠崔家,九岁的孩子怎能掌管得了这份家业呢?老崔家和夏氏的事儿,咱们就这样一笔带过不提了。春去秋来,一转眼,安敬思在外漂泊已有两年了,历经了风霜,吃尽了苦头。因为天生神力,所以饭量也大的出奇,一顿能吃上斗米十斤肉。可怜的小敬思,这两年之中,每天都是朝不保夕,有了中饭没晚饭。就这样,安敬思挨饿受冻度,过了两个春秋,正合著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意也!
单说这一天,小敬思已有两天没有吃饭了,只觉得腹中饿得难受。临近午饭之时,小敬思路过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儿,从大门的排场来看,肯定是个富户。安敬思停止了脚步,仔细观瞧,只见大门外站有一位家仆,年纪在三十岁上下。安敬思紧走几步,上前躳身施礼,口中尊称:“门上这位大叔请了!”那位家仆听见叫声,扭头一看,见门前站着一个小男孩,长得身板儿小,骨架儿小,黑黑的小脸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准头端正,秀眉俊目,玉齿阔口,可全身上下穿得破破烂烂。这家仆一听小男孩说话倒很有礼貌,于是便笑着问了一声:“嗨!我说你这小孩,站在这儿干啥的?有事吗?”小敬思连忙说:“大叔,我是求食要饭的。你就可怜可怜我吧!”那家仆听了,便走了过来说道:“噢!你是求食要饭的,怪可怜的!我家员外一生惜苦怜贫、乐善好施。平日里经常煮好很多的粥饭,给那些逃荒的饥民吃,可近几日家中正在盖建五间新楼房,一时忙不开来,就没有工夫煮粥饭了。加上此时又不是吃午饭的时候,我看你,还是到别处家去讨吧!”安敬思听罢,乞求道:“大叔啊!可怜我飢肠辘辘、浑身无力。已有两天没有吃过饭了,求大叔行个方便,进去通报你家员外一声,就算是冷饭薄粥,也求赐上一碗给我。我感恩如同再造父母!”那家仆听罢,心说:小孩这话说得不错,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更何况已有两天没吃过了。当时那家仆听罢,想了一想就说:“我说孩子啊!这样吧!现在还不到开饭时候,特意为你先开饭是不可能的。依我看来,你倒不如坐这里等着开饭,到时你一定有的吃。”小敬思一听,急忙说:“大叔,是否一定有的吃啊?”家仆见小敬思怪可怜,加上说话客气,便笑着说:“有有有!小孩啊!不过,待让师傅和帮工们先吃饱后纔能给你吃噢!”安敬思心中暗想:反正现在不是午饭时节,去其他地方也是讨不到饭了,不如干脆就在此坐等,总比到别处去要省力一点吧!想罢,安敬思说了声:“多谢大叔。”随后,就坐在门外等开饭。
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到了开饭的时候了。就见师傅和帮工们都来到了新房前搭好的棚帐内坐下,早有家奴抬来了热烘烘的饭菜。小敬思站在棚帐外,目不转睛看着他们吃,口水也止不住往外直流。一会儿的工夫,众人吃饱散去。小敬思就上前问刚纔的那位家仆:“大叔,他们都吃完了,麻烦你打几碗饭给我充飢吧!”那家仆一听,这纔想起他答应这小孩的事了,连忙面带歉意说:“啊呀!孩子啊!你的运气也真坏,平日里每餐吃了都会余下很多。今儿个连饭带菜全部吃光。听说还有几个帮工都没吃饱呢!现在厨房之中也没有剩下饭菜了。真真不凑巧,你还是到别处去讨吧!”安敬思闻听此言,“啊”的一声,顿时脸色苍白,人也呆住了,好一会儿纔缓过神来:“大叔啊!是你叫我在此坐等开饭,还连说了三个有!原以为今儿个我在此等上半个时辰就可吃个饱了,谁料想你叫我白等,还叫我到别处去讨。大叔啊!你想想看,现已过了午时,饭点儿又已错过,你说叫我到哪里去讨呢?今儿个我对你是不肯饶的,快快把我赔来。”家仆一听,“嗨……”也火了,怒道:“嗳……你这孩子,我叫你在此坐等,也是出于一番好心。谁曾想,事与愿违,想不到今儿个饭菜全部吃光,你叫我赔,赔个什么啊!”安敬思一听,便大哭起来:“赔呀!你就再多煮点饭,给我吃个饱就是赔了!”就这样,小敬思啼哭着,在门前大吵大闹不肯走。就在家仆束手无策之时,就听里面“咳咳……”两声痰嗽,走出来一位老者。
书中交代,来的这位正是这户人家的员外,姓李,此人乃是附近有名的大善人。刚纔正在内厅休息,听到外面有吵闹之声,便走了出来。家仆见员外出来了,急忙上前把前后经过讲了一番。李员外一听,也觉小敬思挺可怜的,便叫里屋的管家取来了一串铜钱,对安敬思说:“这位小孩,不要怪那家人,不是不给你饭吃,而是正巧今儿个菜饭吃完了。我劝你不要哭闹,这里有一十五个铜钱,你拿去吧!”安敬思抬头一看,是位老人家,便把手一摆:“老人家,铜钱我分文不要!”李员外一听,有点儿纳闷了:“你这小孩真是笨啊!一个铜钱能买好多个馒头,十五个铜钱够你吃上好几天了,怎么说不要啊!”“我有我的道理!”李员外不解:“什么道理啊!说来给我听听!”“这位老人家,只因我两天未曾吃过一粒米,肚皮饿得眼看就没命了,有饭纔解眼前的飢。因此铜钱再多也是枉然。”那李员外一听,就有点不耐烦了,便说:“嗨!你这个讨饭儿的真蠢,铜钱不要,偏要饭吃。你可知晓,有银干得千行事,世上谁人不贪财!给你铜钱偏不要,实足是个痴呆儿。李安,快把他拉出去!”原来那家仆叫李安,他答应了一声,走了过来,要拉小敬思。可小敬思用手轻轻一推,那李安便翻了个仰面朝天。李员外一看,心说:哎哟……这个小叫花子的力气倒蛮大的嘛!就对李安说道:“李安,我们不要理会这叫化子了,你回里房干活去吧!”说完,李员外扭头便回。那李安爬了起来,掉头也跟进了内厅。两人就不理安敬思了!
小敬思见他们走了,气得半死,拉开嗓子,髙声叫道:“你们……你们……讲理不讲理啊……叫我在门外坐等,却又不给我吃,还把我拒在门外,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此刻的安敬思心中怒气陡然陞起,便大步踏入了大门,要找李员外评评理。可哪有李员外的踪影?只见院中有位木工正“叮咚……叮咚……”在给门臼钉铁钉,满腔怒气无处泄的安敬思,上前便去拔那门臼钉。就见他伸出坚硬如铁凿的手指,暗喝一声,嗨!一只铁钉已然拔在手中。就这样,木工钉一只,安敬思拔一只。可把那木工师傅惊得目瞪口呆,心说:哪里钻出来这么个怪小子啊!竟有如此神力!就为了没有给他吃饭,竟然跟我作对了。虽说他力大,可毕竟是个小孩子,不如让我来吓唬他一下,叫他走了算了!想罢,那木工师傅就把手中的斧头髙髙举起,怒气冲冲瞪着双眼,打算要吓吓安敬思。只听他髙声喝道:“喂!小子你住手,倘若再拔,老子就一斧头劈死你!”就见安敬思不惊不惧,猛然间,说了一声:“你杀了我好了!省得我以后再受零碎苦了!”说完后,狠狠将小头往斧头顶去。吓得木工连忙将斧头往回收了。旁边的帮工们,个个心惊胆战,连呼这小子怎么就不怕死呢!就在众人打愣儿⑴之时,见帮工中走出一人,此人上前说了一句:“大伙儿先不要惊慌!待我上前先细问几句后,再画个道儿⑵!”众人听了,扭头一看,哦!原来是他。此人年纪在五十左右,长得慈眉善目,这人是谁呢?书中暗表,这人姓孙名恩,说起这孙恩,年过五十,发妻早已过世,膝下无儿无女,为人慷慨心地厚道,生活上还算能过得去。今儿个孙恩正好给李员外帮工,见安敬思神力无比,又很有傲气,知道将来肯定有出息,就起了善心,要救他一把,于是出来打个圆场。再说众人一看,说话的是孙恩,知道他口才甚好,当时大伙儿便安下心来了。就听孙恩对小敬思和善说道:“好孩子,我看你这个样子,实在可怜,你刚纔说腹飢难熬,这样吧!我家离此不远,我领你到我家去,多煮点饭先给你吃个饱再说,好幺?”安敬思闻听此言,心中暗想:旣然已到了这份上了,再想让他们给饭吃,肯定是不行了,看这位说话和善,不象是在骗我,不如跟他前去再说。想到这儿,小敬思躳身说了一声:“多谢大伯!”就这样,安敬思跟着孙恩去了,众人继续干活不提。
要知道安敬思这往后的日子如何过下去?老孙恩又如何帮着安敬思渡过这个难关?咱们是下回书《邓家庄牧羊》中,给您细细道来,就知分晓。
注释
⑴打愣儿:北京方言,发呆的意思。
⑵画个道儿:北京方言,出个主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