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加封了黄权,打听了去蜀地的路径,了解到要进攻刘备确实不易。再次感到自己原定的规划还是十分正确的。
司马懿求见。
曹丕对司马懿始终提防着,牢记父皇不让他掌管军权与政权的教诲,平时行事,只是让他起个军师的作用。但从内心说,他对司马懿还是很感激的。司马懿对他可谓忠心耿耿,勤勉做事,从无一点差池。
曹丕命人上茶。司马懿行君臣大礼。曹丕赐座。
司马懿道:“陛下,臣有本奏。”
曹丕道:“司马尚书请讲。”
司马懿道:“臣夜不能寐,食之无味。愚以为,自陛下登基以来,巩固内部,开通西域,天顺人和,政绩卓卓。现刘备新死,诸葛亮掌权,我大魏要出兵东吴,讨伐无道,须先出兵西蜀,展示国威,威慑一下诸葛亮。我大魏对东吴作战,让他不敢从旁作梗,还能趁此机会观察人心向背,日后也好提防。”
曹丕道:“请司马尚书说出通盘计划,好让我斟酌一二。”
司马懿道:“我计划出五路兵进攻西蜀:第一路派辽西鲜卑王(今辽宁义县西)轲比能派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阳安关(古阳平关);第二路让南蛮王孟获起兵10万,攻打益州(今云南晋宁东)、永昌(今云南保山)等郡;第三路让孙权起兵10万,攻打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第四路让降将孟达起上庸兵10万,西攻汉中;第五路让大将军曹真率兵10万,攻打阳平关。其他四路不说,只告诉曹真只是佯攻,见好收兵可也。”
曹丕道:“朕以为不妥,真要攻蜀,派我大魏兵马去即可,其余四路均靠不住,恐误我大事。”
司马懿笑道:“陛下勿忧矣。此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若五路能来三路兵马,此仗便真打;若不到三路就只对西蜀震慑一下即可。这样一是对西蜀起到震慑作用,二是能观察各路对陛下态度,日后也好对他们有所照应,三是如若东吴行动迟缓或概不出兵,我可占得伐吴理由。”
“好。”曹丕当即批准:“以计而行。”当下,曹丕分下五道圣旨,分发五路,命各路人马如期出发伐蜀。
50万兵马分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后主刘禅亲自去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钓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虑,四路大兵我已想好了退敌之策。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做使者前去退兵。”
刘禅一听大喜,放心回宫。
第一路羌兵十万兵马依期出兵,大队人马从旱路滔滔而行,到达汉中西端的阳安关下,驻军扎营。第二天三更造饭,四更点卯,军队准备齐备。五更时分,羌兵将军一声令下,开始攻打阳安关。
阳安关(也叫古阳平关)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山高关陡,地势十分险要。
羌兵刚要进攻,只听“叨叨——叨”三声炮响,关上现出一队人马,内中一员大将。只见他身穿铠甲,虎体猿臂,彪腹狼腰。那大将高声呐喊:“羌人兄弟,我是马超,有我在此守关,你们休想攻下,快快回去吧!”声雄力猛。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蜀大将马超世居西川,在羌人中威信极高,被称为“神威天将军”。诸葛亮星夜传檄,令马超伏四路奇兵,镇守阳安关。西番羌人兵在阳安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
第二路南蛮孟获兵马强悍,带兵来到云南保山。诸葛亮派人飞报大将魏延,令魏延率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生性多疑,见蜀兵四处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怕遭重兵包围,迟疑再三,便撤兵了。
第四路孟达领兵前往三台西北的涪城匆匆行进,有人送他一封信。他打开一看,原来是生死之交李严的亲笔信。李严在信中劝他回去,说涪城有重兵把守,且易守难攻。后面增援大军不日便到。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派人向曹丕回信,“路上忽然染病不能行进”,便撤兵了。
第五路曹真率大军来到阳平关下。曹真,著名的军事统帅,是曹操的养子,被曹操待若亲生。他剑眉虎目,浩然正气,力大勇猛,曾统领虎豹骑,征战有功,封侯。后以偏将军的身份参与汉中之战,因功累迁中坚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曹丕继位后,曹真升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军事,平定叛乱,镇守魏国西面边防。
阳平关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三面环山,两水盘护,是汉中通往西蜀的门户。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此关此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将是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浓眉大眼,阔面重颜,极其雄壮。
曹真派人大声叫阵,阳平关关门紧闭,赵云拒不出战。曹真下令攻关,战梯够不到石壁顶上。曹真下令用“霹雳车”往城上投去石头、火球,上面早有预防,人躲起来,石头砸不到,火球烧不到,士兵在下面无计可施。士兵冲到关前,从石头城上射下的箭头象雨点一样。
曹真让撤回来骂阵,什么难听骂什么,无论怎样骂,蜀军就是不出战。曹真无奈。正好来了曹丕让撤军的命令。曹真无功而返。
第三路是东吴出兵。诸葛亮后派邓芝做说客找孙权说和。邓芝见孙权时从容不迫,陈述了联蜀对魏的利害。孙权为之所动,又见几路兵马都没战绩,干脆就没出兵。
曹丕怒上心头:“孙权一直首鼠两端,现在出兵攻打东吴名正言顺了。”他要对孙权兴师问罪了。
在刘备伐吴战争中,孙权本以为曹魏能看在自己是“大魏吴王”的份上,派军队和自己一起夹击蜀汉。而在整个战争中,孙权感觉,曹魏的表现,表面看上去是置身事外,实质上是等着趁火打劫。这让孙权很是不满。
而蜀汉战败后,刘备在白帝城病死。
原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已经把蜀汉大权全部交由诸葛亮掌握。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朝政便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清楚,如果蜀汉同时和曹魏、东吴为敌,仅凭蜀汉的力量,想自保都难,就更别说光复中原了。于是诸葛亮主动派邓芝出使东吴,吴蜀两家重新修好,联手共抗曹魏。
孙权也明白,如果蜀汉没了,曹魏吞并东吴,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于是答应了蜀汉的求和。
打东吴前,魏文帝曹丕对东吴有所期盼,盼吴蜀战争结束后,孙权能践行诺言,把荆州之地献给曹魏一部分,让曹魏直接统治。可等了好久,也没见孙权兑现献给曹魏土地的诺言。
曹丕退而求其次,向孙权索要人质:也就是说孙权把自家子弟送到曹魏都城当人质,就可以不攻东吴。吴蜀夷陵之战后,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故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裂痕。同年十月,孙权复叛,宣布联蜀抗曹。
曹丕等来等去,没见孙权出兵攻蜀,居然等来孙权和诸葛亮结盟的消息。直到这个时候,曹丕才觉得自己被孙权耍了,后悔原先过度信任了孙权,后悔没有利用刘备与陆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出兵攻打东吴,从而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
在曹丕的观念里,刘备、诸葛亮是乱臣贼子。大魏的吴王和乱臣贼子勾搭起来,不是要造反是什么?还有,曹丕原先听父皇讲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当时他就很不服气,你孙仲谋有啥了不起,只不过是比我虚长五岁罢了。还有一件,曹丕要报当年赤壁之战的仇怨。他感觉,自己如果打败孙权,那就能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些情况加起来,让曹丕下定决心,出兵讨伐孙权。黄初六年曹丕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并在给司马懿的留守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