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任命的大都督陆逊本名陆议,曾与吕蒙共同击败过关羽。他上任后,通过对吴蜀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提出刘备兵势强大,此时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等蜀军士气衰落军粮耗尽时再出击破敌。他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固守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步伐停顿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刘备派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权的侄儿孙桓。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决战,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不予理睬。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暑气逼人,蜀军将士忍不了酷暑的苦楚,抱怨不停。刘备无奈,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再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认为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由防御转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大反攻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也是东吴在赤壁之战所用的战法——火攻蜀军连营。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一捆,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在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把冯习部军打得落荒而逃。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猛烈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权侄儿孙桓部也主动出击。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便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人。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刘备后来依靠驿站人员焚烧蜀军逃兵所抛弃的装备堵塞住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被吴军截断,不得已在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蜀军大将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孙吴重臣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袭击后方,便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次年四月,刘备对夷陵惨败感到十分恼羞,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以东吴全胜结束。
曹丕坐大殿正与群臣商量军国大事。人报“刘备大将黄权投靠魏国。”曹丕大喜,问后便知:刘备伐吴,许多将领兵士都死于吴手,黄权所部回蜀的道路都被吴军封锁,回蜀无望,选择了投降魏国。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先任蜀汉后任曹魏的将领。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薄。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刘备夺取汉中,黄权做了治中从事。刘备伐吴,黄权做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刘备伐吴败还,而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率部降魏。
魏文帝大喜,十分赏识黄权,仍授他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黄权后来兼任益州刺史,进驻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