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枣花香>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听到这个决定,杨继恩不由暗暗叫苦,但内心深处却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欣喜与兴奋。

“既然是党的决定,自己作为一个党员,而且还是一位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了,今天做一些准备,明天一大早,就立即奔赴枣林凹,坚决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杨继恩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天儿才朦朦亮,杨继恩就起了床,洗漱一番,又换了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将被包打好了,才到隔壁房间叫醒了还在酣睡的连部通讯员小孟。小孟连忙起床,洗了一把脸,三下五除二地打好被包,然后到马厩里牵出两匹战马。两人牵马走出司令部,跨上马,向枣林凹飞奔而去。

战马轻车熟路地一直跑到了枣根大叔家的院子里才停了下来。听到马蹄声,枣根家的门帘撩开了,正在屋里做针线活的枣叶枣花姐妹俩从屋里飞跑了出来……

枣林凹村各种抗日组织很快就建立了起来,首先,党支部成立了,大枣木、枣叶、枣花、枣针,是继恩在枣林凹发展起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枣根家几乎成了党员家庭;由于还没有培养起合适的人选,所以,继恩亲自兼任支部书记。在枣林凹,继恩急需寻找一个有些文化的后生,帮助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

枣林凹村有一个十八九岁的瘦瘦弱弱的青年,名叫枣竿儿,小学毕业后,也曾经在镇上跟着继恩读过两年中学,与三枣木以及邻村狗槽村的翟静轩是同班同学,单论文化知识,似乎比三枣木还要好一些,因为枣竿是独子,他的父母特别疼爱他,不让他干家里的活儿,让他一心放在学习上。

三枣木此时在野战部队上,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个村子,村里能读能写的只有枣竿儿了,所以继恩非常想将他发展为党员,这样一来,自己不在村的时候,上级党组织的一些文件,就可以靠他向村里其他党员传达了。

枣竿儿倒是很渴望参加到抗战活动中来,但是,枣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枣竿儿的爹娘都极不情愿儿子入党,更不愿意让宝贝儿子参加游击队。继恩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未将他父母的工作做通。枣竿儿的父母都是一辈子精明而又胆小怕事的农民,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当年杨继恩鼓动他们的儿子参加抗枣捐活动时,就曾经遭到他他们的断然拒绝,现在,动员他的儿子参加八路军游击队,扛枪抗战,就更令他们谈虎色变了。

“入党、抗日,可不是闹着玩的,听说日本鬼子可不是好惹的,连蒋委员长的军队都顶不住呢,何况只有几杆破枪的八路军游击队!子弹可没长着眼,万一有个一好二歹,家里的香火可就断了!那样的话,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自己老了靠谁?俺们还是平平妥妥地过自己的安生日子吧。咱们老百姓世世代代当顺民,敢惹谁呢?谁来了咱听谁的话。”枣竿儿父亲枣面子经常对儿子这样说。

一段时间以来,继恩为此很是苦恼。

好在枣竿儿倒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好青年,毕竟是读过一些书的,尽管也像他父亲一样软弱、胆小怕事,但是,他仍然背着父亲,积极参加村游击队的很多活动。有时正在开会时,他的父母会找来,将枣竿儿臭骂一顿,然后又对着杨继恩陪着笑脸,说家里的谷子早该锄了,便拉着儿子回家了。

“枣面子人倒是好人,就是一肚子的小心眼儿,一惯的胆小怕事,树叶儿掉下来都怕砸破了头,他怎么敢让自己这根独苗抗战打鬼子呢!唉,都说咱马头山里的男人是喝着枣杠子酒长大的,一个个刚烈剽悍,生死不怕,却出了枣面子这么个胆小鬼,为咱枣林凹丢尽了脸,真是林子大了什么样儿的鸟儿都有啊!要是都像他那样,谁去打鬼子?咱中国人只有当亡国奴了。”看到枣面子领着儿子走远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枣林凹村游击队组建起来以后,大枣木成为队长,继恩兼任游击队的政治指导员。

以枣针任主任的妇救会成立了,枣叶、枣花,还有一个叫二妮子的小女孩儿,都积极参加了妇救会,她们在杨继恩的指导下,识字,学文化,更主要的任务是做军鞋,论起做军鞋来,谁都赶不上沉默寡言的枣叶。

枣针的儿子,尚不到十岁的枣核,成了枣林凹村儿童团团长。

儿童团根本没什么武器,枣核家里有两个断了枪杆的红缨枪枪头,这是春天来镇子上卖艺的一个杂耍班丢弃的,枣核拾回来,想不到现在派上了用场。枣核砍下两个比较直溜的枣枝,做成了枪杆,将红缨枪的枪头磨得锃亮,装到了枪杆上,再将一些麻用胭脂染成红色,绑在枪头上,这样两杆崭新的红缨枪就做成了。

红缨枪枪头毕竟只有这两个,根据地的钢铁缺得很,战争急需制造枪炮,发展农业生产也需要大量农具,这些都需要钢铁,所以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原料制造红缨枪。枣核突发奇想,带领着自己属下的二十多个孩子,腰里掖着砍柴刀,然后钻进马头山,爬上枣树,砍下二三十根直溜溜、粗细适当的枣树枝,砍掉枣枝上的枝桠,每人扛着一两根回到了村里。

回来后,孩子们用镰刀将枣枝刮得光溜溜的,顶端削得像红缨枪的枪头,在马头山,还有什么树木的材质能比枣木更坚硬、更有韧性呢?枣木枪尖非常尖锐、锋利,几乎与铁铸的红缨枪的枪头相差无几。然后,孩子们将麻裁细,用胭脂染成红色,扎到枪尖与枪杆的相连接的地方,这样,孩子们只用了一两天时间,三几十杆土造的红缨枪就制造出来了,枣林凹村的儿童团,每个人都有了一杆甚至两杆红缨枪。孩子们手持红缨枪,在村口或者山头站岗放哨,一个个挺着胸脯,非常神气。

这种红缨枪的厉害,不久就得到了验证,一次,从马头山里跑出来了一头野猪,在村边徘徊,拱坏了村里的一些玉米。此事还没等大人们知道,在村边放哨的儿童团团员们,在枣核带领下,一齐冲了上来,将野猪包围了。尽管只是些孩子,但由于人多,野猪被吓得乱窜,最后撞到一个树桩上昏了过去。孩子们一拥而上,用手中的红缨枪,将浑身长满粗针一样鬣毛的野猪刺死了。此事在整个马头山地区广为传播,还受到了上级的热烈表扬。从此孩子们更加信心百倍了,都说:“别看我们的枪是枣木做成的,可是却厉害的很呢,野猪都能刺死,日本鬼子的身体比野猪还要硬吗?鬼子来一个,我们扎死一个,来两个,刺死一双!”

令枣核耿耿于怀的是至今还没有手枪,自己作为团长,没有手枪怎么行,也太掉价了吧,自己的部下每人一杆红缨枪,自己也是一杆红缨枪,怎么体现自己是团长呢?他太羡慕继恩叔叔了,如果自己也有这么一支手枪,别在腰里,站到自己那二十多个部下面前给他们训话,带领他们打冲锋,那该多神气啊!到了真打鬼子的时候,自己用枪瞄准鬼子,一抠扳机,“叭——”地一声,鬼子就被撂倒了,那该多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