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人生》这篇小说是大作家路遥的成名作,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土气单调,但是在那个年代,可以算得上达到了洛阳纸贵一书难求的地步。其中有个著名的桥段,就是男主人公高加林做了民办教师之后,有一次他在农村谈的姑娘巧珍去看他,两个人语言和思想发生了一次关乎灵魂的碰撞,当高加林沉浸在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时候,巧珍姑娘却已经没有了和他畅聊的共同语言,只是如祥林嫂一样,念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念叨着她家的猪娃和收场。
这个时候的宝珍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城里人,之所以叫志鹏看这部小说,也算是给他一个暗示,希望他能加快前进的步伐,不要和巧珍姑娘一样,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失去自己。
但是那个时候志鹏因为在校复读,成绩不是很理想而苦恼着,很久了总是感觉无脸见人,所以,收到了宝珍的信,他并没有去县城和心爱的宝珍见面,也更没有专门找来《人生》小说用心去阅读一次。
说起来,宝珍也算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很有大小姐的脾气,在耐心等待了很久以后,既没有收到志鹏的信,也没有见到志鹏的人,心里便憋住了气,很是不快,期间上班的时候已然有些心不在焉,对顾客也爱答不理,受到了很多顾客的投诉,要不是他爹的面子,百货大楼的经理差点要她写一份检讨书。
思忖再三,宝珍的小性子开始爆发,又洋洋洒洒地给志鹏写了一封信,其中完全不同前一封信,没有了对志鹏的思念,多是抱怨和嗔怪,啰嗦完了,才写到:“久不见鸿雁传书简,想必是良人有新欢,既如此,倒不如你我一别两宽,我也免讨人嫌!”
志鹏看完了信,不明就里,只说宝珍变了心,要解除婚约,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翠花,同时拿出了那封算是证据的书信。翠花看完了,再给谷子看,谷子看完了,似乎忘记了这是志鹏的婚姻毁约书,反复看了后面这几句话只是笑,上气不接下气。那一刻,谷子甚至怀疑宝珍和他爹一样,也是个戏迷,不知道从什么戏文里化用出了这么几句文绉绉的话来,酸得他全身不自在。
翠花看谷子的举止很不合时宜,估计是害怕伤害了志鹏脆弱的心灵,就制止了谷子:“这个看起来不是小事,你还有心思笑,你说说这事怎么办吧!”
谷子先是埋怨爹当年太过操心,不该在志鹏那样小的年龄订什么娃娃亲,后就把志鹏叫到面前,问:“信,我也看了,其中多少还有挽留的成分,宝珍她要是坚持退亲的话,我想她不会洋洋洒洒地写下那么多的话来。当然这也仅是我的猜测,还的要你根据你们平日里的交往来判断,你给我交个底,这个亲事你还愿意维持不?”
听了谷子的话,志鹏吭吭哧哧半天没有回话,只是在一旁唉声叹气。看到这里,翠花不 知道哪里来了无名之火,对着犹豫不定的谷子怒道:“我志鹏怎么着也是要面子有面子,要文化有文化的人,现在叫宝珍这样一闹,即便以后说和好了,总还是在她面前短了一截,那以后结婚了,你想想,志鹏在她的面前能抬起头不?依我看,晚上我去找大嘴妈把事情说清楚,让她拿回来我们家定亲的东西,从此一刀两断。”
志鹏听了翠花的话便悄无声息地出去了,回到了自己屋子蒙头睡觉。谷子叹息了一会,觉得翠花言之有理,也就没有反驳,起身出门去了。
初三这年,丑娃的生活很平淡。但是于丑娃的父母富贵和麦红来说,这样的平淡却是天大的好事,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临近毕业的那半年,每每想起来自己那为了糊嘴而日日辛勤劳作的父母,想想自己家以前那穷且落后的生活,丑娃还是害怕了,他私下里总是打量自己这弱小不堪的身子,害怕自己也参加了田间的劳作。多次的自我思量过后,丑娃好像一夜间忽然长大了,知道了读书和前途的重要性,于是就不惜一切时间抓紧了读书,希望自己能通过考学走出去,远远地离开这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活出自己的风采来。
初三开学的时候,学校就按照考试成绩成立了重点班,那一次丑娃的成绩没有意外名列前茅。那一年班主任还是那个梅老师。
那个时候学生们上学不像现在,为了念书还要什么户口本身份证什么的,有的地方甚至于要求孩子的家长户口地和居住地一致。丑娃那时候是可以随便选学校的,去了后只需要登记一个名字,然后老师点头,就算入班了的,甚至就算是名字,也可以随便更改,就像丑娃小时候,《少林寺》电影风靡全球的时候,丑娃去书店里买了一本《形意拳》的书,每天照着书里的动作比划着练武,为了显得郑重其事,丑娃把自己的名字改叫武杰。这个名字多少也显示出丑娃有点文化,既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是练武,又和帅气迷人的电影主演李连杰的名字联系了起来,感觉很是自豪。谁知道练武终需骨骼清奇之人,丑娃瘦骨嶙峋地不成样子,不是那吃苦的料,没有多久,丑娃便放弃,于是就把名字又改了回去。说这些就是告诉大家,那时候还不是现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没有考上国家分配工作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是根本没有学籍的,你想去哪里读书,那里的老师只要同意,你就可以去。只有一点和现在一样,就是每次年终岁首的考试,老师们都很重视,都害怕自己的学生考得不好,一来说明老师没有水平,不是好老师;丢老师的人,二来这样的考试后学校都有先进老师的奖励。所以老师都私下里在争取学习好的学生进入到自己的班级。
当丑娃过完了暑假,提着书包,背着铺盖卷进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学校明确开学时间的第二天中午了。丑娃刚一进校门,远远地就看见了站在教室门口的梅老师,他也自然地看见了丑娃,只见他失急慌忙地把手里的书夹到了腋下,朝丑娃小跑过来。
“你终于来了!”梅老师急切而热情地招呼丑娃,同时要接丑娃背上的行李。
丑娃有些不好意思,只是紧紧地搂紧行李,一边向梅老师问好,一边疾步往学校的宿舍里去了。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其实刚刚开始的时候说丑娃这次考试是名列前茅的,那是谦虚的话,真实的情况是丑娃考的是年级第一。所以这也可能是老师一直在盼望丑娃早到学校的原因吧!
这样到了下一学期,刚刚过完了年,具体说就是过了破五,别的学生还沉浸在满满的年味里的时候,初三的学生就开始补课了。那次开学的时候,丑娃的母亲麦红特意地给丑娃带了一包本地的特产煮饼,说:“丑娃你在这里能有这样大的进步,都是多亏了你的梅老师,把这点心意带给老师,也算我的一点心意。”
虽然麦红没有提到丑娃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丑娃的努力,但是丑娃没有生气,因为在丑娃的心底,自己之所以没有再如以前那样打架斗殴,胡作非为,多少还是归功于梅老师对自己的教化和培育。
当到了学校,丑娃清理好了自己的宿舍床铺,安排好了学习用具,然后趁旁边的同学不注意,偷偷地拿出了母亲的煮饼,藏到了宽大的棉衣里面,去了梅老师的宿舍。
梅老师看见丑娃来了,并没有注意到丑娃的局促不安,而是紧忙问丑娃:“你是怎么来的学校?假期里可是复习了功课?”
丑娃都一一回答完毕,怯怯拿出了煮饼,说:“梅老师,家里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这是我妈的一点心意,希望老师收下。”
梅老师和丑娃客气了好一会,想拒绝,可是看丑娃的意思是拒绝不了了,于是他当丑娃的面打开了煮饼,拿出了两块放到了自己的桌子上,后再把剩下的打包好,塞到丑娃的手里,说:“你母亲的心意我领了,我的胃不好,不敢多吃甜东西,剩下的你吃了吧!”
那个时候是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没有几年的时间,老师知道这样一包礼品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意义。后来丑娃就把剩下的煮饼保存了起来,直到礼拜天,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家。母亲因此一直念叨着梅老师的好,但是又想不到再好的办法,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