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老佛爷不高兴:慈禧太后评传>第三章 老佛爷为什么不高兴 老公很昏庸 (1)

第三章 老佛爷为什么不高兴 老公很昏庸 (1)

对于老姑奶奶慈禧所嫁的这位咸丰皇帝,那根正概括如下:“除了是一个病殃子外,懦弱无能是他一生的写照。”(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概括得很对。咸丰皇帝,清文宗(1831-1861),爱新觉罗·奕詝,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1850-1861年在位。即位不久,因高考数次失败而得了失心疯的洪秀全就给他上了一份重重的厚礼——太平天国运动,终其一生,咸丰都没有把这场运动镇压下去。对外,签订了《瑗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把大清国引向了丧权辱国的泥坑。中国好多国家领导人都犯这毛病,关键时刻他上天堂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后人打理,很不负责任。咸丰也是如此,英法的铁蹄刚刚撤走,北京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就在热河先病逝了,就不能停两年再逝?别说卖国了,就是卖东西也得有个售后服务嘛。当然逝的原因除了国事之外,还跟他自幼体弱多病,面如黄土,素有咯血之疾有关。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大群患有社交饥渴症的女人需要他来讲“礼貌”,直讲得头昏眼花、腰疼腿软,走路时一不小心就摔个跟头。幸得御医指点迷津,平日里全靠喝鹿血维持。问题是家事国事一塌糊涂,鹿血也支撑不起他的小命了。

那根正进一步说,在他爷爷看来,“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么一个窝囊的皇帝”。当然,他们所谓的中国历史,仅限于大清史。所以,与老祖宗顺治康熙等比较起来,“咸丰简直就是一个败家子”。(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败家子也对。咸丰20岁登基,在位11年,政绩几乎为零,如果我们不引入负数制的话。其主要业务除了泡女人抽大烟,就是引发内祸引进外患了。内祸方面,他爹好歹镇下了张格尔的叛乱,他则既没镇下太平天国,还没镇下捻军;外患方面,他爹顶多把外患引到了南京,他倒好,从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北京,一步步引敌深入,直引得英法联军窜进他的后花园,并且放上了火,以致于那根正恨恨地说:“今天说他平庸也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情早已经冷静下来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咸丰帝就是个昏君。”(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我觉得,咸丰的昏,首先是对外,与西方列强打交道,整个处于山顶洞人的状态,不打他两下西方世界都会感觉对不起中国人民呢。话说回来,爱新觉罗家如果都是英明帝王,不出咸丰这样的败家子,我们还真不乐意呢。道理很简单,若不是他启动了败家的接力棒旅程,说不定我们现在还都留着辫子撅着屁股给爱新觉罗家三跪九叩呢。所以,我们很乐意旁观他的昏庸。

(一)在争当革命接班人的过程中,咸丰大玩坑蒙拐骗的儒术,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道光共九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五阿哥奕誴,六阿哥奕訢,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詥,九阿哥奕譓。

道光二十六年(1846),65岁的道光开始考虑秘密立储问题。

鉴于嫡长子继位制的诸多毛病,前辈雍正对之作了改革:一个是秘密立储,一个是择优不择长。所以9个候选人中,道光实际能选的只有老四与老六:老大奕纬由于不好好读书,还说当了皇帝后先杀掉老师,给爹得知后,请安时被爹的飞毛腿踢向了裆中央,道光十一年(1831)死了,年24岁,追封隐郡王;老二奕纲活得比较短,2岁时死,追封顺郡王;三子奕继活得更短,1个多月时死,追封慧郡王。老五奕誴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五(1831年7月23),但相貌粗丑、生性低俗,据说大夏天他可以手持大蒲扇,光着膀子踞坐于什刹海边纳凉,咋看也不像个高干子弟,更无领袖风采,不讨老爸喜欢,就在这年被过继给了嘉庆帝的第三子、道光亡弟、惇亲王绵恺为嗣子,等于直接被踢出了接班人之列。老七7岁、老八3岁、老九2岁,一溜的小娃娃。相形之下,老四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现年16岁。老六奕訢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1833年1月11日),现年15岁。两个孩子都是风华正茂,恰英雄少年!

按后来的历史发展以及老六的禀性,也许大家会认为,老六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道光不这么看,他在老四与老六之间有些犹豫不定。当然他最后确定的是老四,中间经过了三次测试: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结果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未发一矢,问之,就把他老师、山东大儒杜受田预先教的那套背了出来:“时方春和,鸟兽子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这套以德治兽、孝悌皆具的假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是真有君人之度也!”打猎的过程中,老六所获最多,顾盼自喜间,也发现四哥不动手,策马到跟前慰问,这兄长给弟弟的回复是:我这两天身体不得劲儿,不敢骑着马跑来跑去的:“无他,今日适不快,弗敢驰逐耳。”(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30-131页。)

看看,跟看老四,不管跟老爹还是跟老弟,说假话都不带眨眼的!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的;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像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故事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最后只混个恭亲王的名号。这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不会教授学生儒术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道光生病,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希望最后决定一下人选,遂召二皇子入对。二皇子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聪明伶俐,学问优长,所以叫他发挥特长。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李秉新等:《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这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笨,只好因材施教,教他以孝藏拙。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在一旁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候,好像在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似的。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不但哭得老六没法说下去了,还哭得道光也掉了泪。于是乎,老四就被立作接班人了。

幸运的是,道光秘密立储的档案保存了下来,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楠木鐍匣装有相关谕旨:立储谕旨一份,满汉合书“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汉文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道光临死前亲笔朱谕一份,上写“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刘桂林:《故宫掌故》,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第一份谕旨很不正常,一纸两谕。把老四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捎带着把老六立为亲王,这在大清王朝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二份谕旨也不正常,临终前的道光似乎对王大臣等有些不耐烦,难道,王大臣中有人对道光的政治安排有所异议?

不管怎么说,老四弄成了。

有人说:咸丰做皇帝,错不在他自己,而在道光。因为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只考虑以德治国了,忘了才。那根正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咸丰也没有什么德。

是啊,咸丰有什么德呢?有也是伪德罢了。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神奇的文化和神奇的人民,什么样的人间奇德都能炮制出来。融四岁能让梨,也不知是他爹炒作的,还是他娘瞎编的,多么的孝悌啊,幸亏这孩子长大以后,发表了这样的高论——这高论后来竟成了曹操杀他的理由之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灿)缶中,出则离矣。”(范晔:《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这高论扭转了我对他的悲哀看法,他终于不再是伪德下的牺牲了。至于我们河南林州,干脆发生了郭巨埋儿的故事——这故事让我对林州耿耿于怀,因为我是林州的媳妇儿。郭巨怕自己的儿子与母亲争食吃,影响自己的孝心,所以弄个坛子,把儿子活埋了。这一埋,就上了中国二十四孝的光荣榜!

杀人犯都能成为道德的表率——道德的实质是极不道德,甚至违法;道德的操作是虚伪,甚至是玩道德。不得不承认,满洲人入关前,精神上还没有这么衰,但是很不幸,他们入关了,汉化了,于是乎,猪流感就传染上了——满洲皇帝搞起文字狱来,绝对不比汉家皇帝差;满洲皇帝喊起以德治国来,绝对不比汉家皇帝弱。具体到咸丰,整个一三无产品——无才、无能、无德,但在咱山东大儒杜受田的指导下,就玩上了皇位,你不服还真不行,在中国做事靠的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