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小鱼的尾巴有11片鳞!”小满的短信附带视频,鱼缸里的荧光鱼摆动尾巴时,11片鳞片的开合频率竟与U盘解密时的数据流一致。林远的视线掠过视频角落,发现保育员的白大褂纽扣是菱形纹路,与陈默的铂金领带夹完全相同,而纽扣的数量,恰好是13颗——老K牺牲时的年龄。
防雨笔尖在“老K”二字上划出深深的墨痕,墨汁在潮湿的纸页上晕开,竟显形出陈氏生物旧址的经纬度坐标。林远的怀表指针不知何时指向13:00,表盘内侧的雾气凝结成“意识上传测试名单”,苏晴的编号“0721”旁标注着“适配度97.3%”,小满的编号“1024”旁标注着“意识碎片完整度81%”——9乘9的平方,暗合量子计算的终极模型。
雨水浸透的证物袋上,开方术算筹与U盘算法组成完美的六边形,每边长度7.2厘米,对应黑鳞组织的七大基因改造方向与两种意识载体形态。林远知道,这个图形既是 ancient 与 modern 的对话,也是基因与数据的契约,更是连接过去三年坠楼案的密钥。当他第三次将怀表纹章触碰U盘接口时,终端屏突然亮起,显示出意识上传的实验视频:陈默的意识碎片在128个节点间跳动,每个碎片都带着苏晴的鳞片印记与小满的荧光基因。
雾色中的陆家嘴渐入更深的夜色,量子路灯的冷光映着林远警服上的鳞片水痕,每片水痕都藏着不同的数字密码:128片鳞片对应意识碎片,17层屏障对应算筹变化,99.7%适配度对应基因共振,81天循环对应九宫模型。而他,作为这些数字的交汇点,正沿着算筹与代码的指引,走向陈氏生物旧址,走向那个藏着13个基因改造舱、721份抗辐射样本、1024个意识碎片的实验室,走向这场用数字与基因书写的,人类进化的终极谜题。
暴雨冲刷着观景台,却冲不淡地面上的算筹水痕与鳞片印记。林远望向黄浦江对岸,陈氏生物旧址的轮廓在量子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座由数字与基因堆砌的金字塔。他知道,当怀表指针再次转动,当U盘的加密屏障完全解开,他将不得不面对那个最冰冷的真相——在黑鳞组织的循环实验里,每个参与者的存在,早已被拆解成一串数字、一片鳞片、一段基因代码,包括他自己,包括苏晴,包括小满,都是“人类2.0计划”中,无法逃脱的,第七次循环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