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熊通一开口,一下子将随国使臣前来议合的事情,陷于了僵局,令斗伯比暗暗后悔昨天与季梁谈得太晚,深更半夜没有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楚武王,并与楚武王达成共识。
这时,季梁一捋白须,满面含笑地道:“下臣在前来贵国的路上,看到一人驾着一匹快马,载满珠宝外逃。忍不住拦下问其人要去往何方?他说要去楚国。下臣告诉他,去楚国你就随我一道往南走吧。谁知其人果断拒绝说,‘我的马快,财宝又多,我往北走,很快就会达到楚国的,你这寒酸的车马,何时才能达到楚国啊,我才不与你一起前往呢。’说完,径直扬鞭疾驰而去。”
“胡闹!这不是南辕北辙吗?”季梁所讲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众人,众人在笑谈之间,不免讥讽起那个愚蠢的赶马之人。
“无怪乎人人都道楚地多俊杰,一眼就看穿了事件背后的真相!”当季梁侃侃而谈时,斗伯比就深知其意,发出会心的笑容。
“下臣向来劝谏随侯,楚国由小到强,是因为他们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雄心壮志,感动了上天,上天磨其心志之后,便会赋予楚特殊的使命。而这种使命与随国亲兄弟之国的国策,是相通的。随国现在知错而改、知难而退,愿意依附楚王,每年向楚国交纳丰厚的朝贡,像侍奉周天子一样侍奉楚王,只为换来楚、随两国子民安居乐业,修心养性,民和年丰!若是楚王不加思索地断然拒绝,楚国人才再多又如何,楚国财富再多又如何?与下臣路上所遇之人又有何异,只不过南辕北辙罢了!”
这样的气度,这样的胆识,使大殿一时陷于沉默的思考之中。
“下臣语言虽有所冒犯,但看在下臣忠诚的份上,看在下臣推动楚、随两国为子民共同造福的美好远景之上,还望楚王三思!”
季梁的话,似乎正中楚王下怀。
这时,深懂楚王内心真正意图的斗伯比,站出来话中有话的启奏道:“大王,季大夫的宽厚仁慈,早已名扬天下!如果不是随侯当初宠信少师,听不进季大人善言,楚国与随国,是根本不会发生误解与过节的,也不会有今夏的那一战。现在少师自作孽,在毒箭之下无法医治而毙命。既然上天已夺去了随国少师之命,解除了我楚心腹之大患,大王何不与随国签订和谈协议?没有了少师之谗言,相信随侯日后会重实季大夫亲友国的外交仁政,随、楚两国刚好可共进退,安心经营国内民生,以免外患。”
楚武王熊通经过斗伯比如此点拨,立即明白现在攻打随国还未时过早,不如先接纳随国丰厚的朝贡,先安抚好百姓,再寻找夺取绿铜山之良机。
“看在季大夫佛面上,且容本王三思。”楚武王熊通立即给自己制造可下的台阶。
最终,经楚国君臣合计,楚武王与随国签订了和谈盟约,随国哪还敢得罪楚国?不过,经过了惨痛教训的随侯,对季梁内扶百姓,外亲兄弟国的治国理念,当成座右铭,精励图治,倒也使楚武王不敢对随轻举妄动。
暂时不敢贸然进攻随国的楚武王,便将攻打的目标,放在其他诸侯国。公元前703年,巴国派人向楚国禀报,请求楚国见证巴国与邓国世代交好,楚武王熊通于是派遣道朔带领巴国使者前往邓国,却遭到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不仅掠夺了财礼,还杀死了道朔与巴国使者。
“我楚讲道义,协同巴、邓两国友好,想不到却发生这等不仁之事!”这一下如同惹了马蜂窝,楚武王熊通气得暴跳如雷,但碍于岳父邓侯及爱妻邓嫚的情面,强压怒火,派薳章前去遣责邓国不应该让自己的国境内出现这种事情,让楚、巴大使死在邓域,并且他们还是带着与邓请和的良好愿望,邓国要因此检讨自己。但邓国坚持说这是鄾地人所为,邓国不知情,对此事概不负责。
“那就对不起了,寡人要将鄾地人铲除殆尽,你们邓国就事不关己,关起门来吃肉喝汤吧!”楚武王熊通实在是忍无可忍,联合巴国之军,让斗廉统帅,包围了鄾地人。
邓国急忙派军救援鄾地人,三次攻打楚军,却以失败而告终,鄾地人溃散。
因每战必胜,楚武王熊通,几乎是每一至两年,就要向外发动一场大战,先后抵抗过绞国,州国,郧国,蓼国,轸国的五国结盟攻楚;打败绞国而强令其与楚国订下同盟。
但楚武王熊通也不是常胜将军,其手下将领屈瑕,因为屡打胜仗,顿生轻敌之心,没有听从斗伯比之言,而大败罗国,落得自己也吊死荒郊的惨剧收场。
时光如同战马,在腾腾战火中穿梭。岁月在日月更迭之中,枯了又荣,荣了又枯。一场场春雨,将铜绿山的那片铜钱草,滋养得肥绿肥绿的,淡紫色的小花,如同片片祥云,将铜绿山装扮得如同凡间圣境,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