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皋舟之战是楚康王心中的隐痛,楚国的千余精部队在此丧生,他的第一任令尹熊贞丧生。
可是,面对楚康王当前伐吴的决定,蒍子冯却并不想同意:“大王的心情我理解,但吴国、晋国打得火热,是表面的事情,大王何必自寻烦恼?就算是要讨伐吴国,也该师出有名。上次皋舟的惨败,还不值得我们反省吗?”
楚康王伐吴的意志却坚定如铁,他大手一挥:“不谷看上了这个时机,就是出兵伐吴的理由;以报皋舟之仇,便是出师的名义。再说我楚的惯例是五年不出兵的国君,死后是进不得宗庙的,这些都是伐吴的理由。再说自皋舟失利后,我楚专门训练了水军,组建了楚水之师,这些都不是当下伐吴的理由和底气吗?”
“臣明白大王想免除我楚东线之忧的良苦用心,臣愿随大王一同征伐吴国。”蒍子冯却有些担忧地说,“只是吴国攻楚向来是趁我楚不备之时,我们此次前去,其未必肯应战,大王也得做好心理准备。”
于是,公元前550年,楚康王亲自率楚国水师顺江而下讨伐吴国。
“楚人的消息真灵通,行动也足够迅速。”得到消息的吴王诸樊,立即召来臣子们商议,果断下令道,“此次楚来征伐,我们吴国尚没做好任何准备,一律加强防备,不得轻易妄动,更不要主动迎战。”
谨慎的楚国令尹蒍子冯,看到吴国除了加强各要道隘口的防范,并没有迎战的准备,再综合细作吴都城都关门闭户的消息,敏锐地感觉到吴国又在上演上任令尹熊贞攻吴的一幕,楚国主动进攻损失肯定会很大。
楚康王听着蒍子冯的分析,也叹息道:“看来一切如令尹所料,吴国并没有中晋国的圈套,不会因为娶了晋国公主就当即为晋卖命而主动攻打我楚。”
蒍子冯因势利导:“所以大王,我楚最应该防备的不是吴国,而是晋国。我们不能在此与吴干耗,而是在要顾全大局,以防晋国趁虚而入。”
浩浩荡荡而来,却无功而返。楚康王内心犹豫而纠结,但耗了几天,吴国确实没有迎战的准备,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在此久待?恩来想去,楚康王不得不撤军回楚。
无功而返的楚康王,回到楚国还没缓过气来,却接到了吴国准备攻打楚国的依附之国舒鸠的消息。
“其实,这向来是吴国的伎俩。我楚前去讨伐时,吴便闭门不战,我楚退军时便主动入侵,以疲惫之术拖垮我楚军实战力量。”蒍子冯看得很明白。
蒍子冯的分析一点都没错,吴王诸樊在楚军撤退后,越想越气:“好你个楚国,就擅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我吴在你们国丧时期曾讨伐过楚国,你楚国便追赶着在我吴举行喜事前来讨伐。楚、吴两国既然都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那我们便迎战吧。”
(5)
“父君,听说最近,楚国的附属之国舒鸠对楚国的作派很是不满,我们可否从舒鸠这儿作点文章?”公子光话里有话。
“呵呵,你小子成家立业之后,一下成熟了!”诸樊对于儿子的提议,非常满意。于是派使者前往舒鸠,提议道:“吴、舒鸠两国,原本就是邻居,能否进一步加强文化、经济、农业方面的交流?”
“好哇好哇,舒鸠其实早有此意,只是担心楚人的干涉,才不敢有此念头。”舒鸠对于吴国提出的主动交往,自然是求之不得,作为群鸠之一的小国,舒鸠曾对楚作过叛乱,但被楚庄王征服后,一直依附于楚。随着吴国的崛起、楚国的衰微,舒鸠便有意亲近吴国。
吴国通过这一行,便添油加醋地向楚国散布谣言:“楚国国君为富不仁,欺负自己的依附小国舒鸠,不堪忍受的舒鸠与吴国交往密切,准备谋反了。”
“正愁没理由出兵呢,小小舒鸠居然也敢起叛乱之心,不谷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楚康王准备讨伐舒鸠。
公元前549年,楚国大军压赴至舒鸠边境,舒鸠闻讯大惊,根本没有抵抗能力的舒鸠国君,立即带着全部内阁,来到楚康王面前叩头陈清:“我们舒鸠向来忠心于楚,从没有反叛之心,大王千万不可听信小人谗言,中了小人的离间之计。楚、舒鸠交好的两国反目成仇,岂不成了亲者痛、仇者快?望大王三思啊。”
楚康王沿途确实看见舒鸠子民,依旧在田地里劳作,舒鸠也没有作出叛乱的举动,也不好贸然开战,于是训诫舒鸠道:“无风不起浪,你们若不与吴人来住,何来此流言?别以为离楚都远,你们就可胡言乱语、信马由疆,实则你们的一言一行,皆在我楚的掌控之中,你们没有反叛野心自然好,若有必须改正,小心为妙,若有下次,定打不饶!”
“大王教训的是,我们定当谨记,我保证对楚绝无二心!”舒鸠人见楚康王训斥了大家一顿,便准备收兵启程,忙百般保证、千般谦卑地讨好送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