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国之大,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容不下人才?人杰地灵的楚国是一个人才发源地,却亦是人才伤心地,人才受难地,人才流失地,许多人才离开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一去不回头地投奔了晋国。他们走时,义无反顾,甚至怀恨在心,不是想着有一天要去报答生养自己的楚地,而是念念不忘要来报复。”声子感慨激昂地说,“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楚国兴亡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才流失史,一部人才伤心史,一部人才血泪史!”然后话锋一转说,“当下就有人因妒忌伍举的才华,便捕风捉影告发伍举与申公子牟同谋。伍举担心祸及于身,便逃到了郑国,准备投奔晋国。我恰好在郑地碰上了他,因为此次我也曾听说过宋国左师向戌,正在推动晋、楚两国和谈,便劝说他留了下来。”
“伍举现在在哪里?只要他愿意回楚,我们一定官复他的右司马之职,对其椒举复地原封不动。”声子痛陈楚材晋用的危害,使屈建将伍举接回了楚国。
楚人也在与晋人频繁联系,足见楚国也意识到了战争之害,也希望得到和平。
因此,当说服了晋国的向戌,又千里迢迢到了南方的诸侯霸主楚国时,有了声子与令尹屈建“楚才晋用”的隆重对话作为铺垫,楚国臣子们商议的结果,出同意了二次弭兵的倡导。
晋、楚两个大国都说服了,希望就在眼前。倍受鼓舞的向戌,又马不停蹄地去了齐国,却意外地遭遇了齐国人的反对:“晋国三番几次欺负我们齐国,我齐人大仇还没得报呢,怎么能就此弭兵?”
向戌的弭兵计划,眼看就要葬送在齐国人的手中。
关键时刻,齐国大夫陈文子挺身而出说:“晋国、楚国都答应了,我们怎么能不答应呢?而且,别人要消灭战争,我们要是不答应,一定会遭到诸侯反对,我们国内的百姓也会离心,我们还怎么治国呢?”
结果,齐国人也答应了。
向戌便又振奋精神去了秦国,说得秦国也答应了。
晋、楚、齐、秦这四个大国都通过了,依附他们的小国当然更是赞同,眼看终结一切战争的大会即将举行,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曾遭受到晋国灭顶之灾的许国,发自内心地跟定了楚国,而郑国却隔三差五来欺负许国一番,深受其害的许灵公来到楚国,向楚康王请求伐郑:“大王啊,我们许国被郑国掠夺得寸草不生的地步了,大王如果不出师伐郑,孤就不回许国了!”
“现在列国都在商议弭兵之事,此事一旦成定局,所有战争便会消失,郑国也就不敢再来讨扰了!”楚康王给许灵公做思想工作。
“都在做梦呢,以郑国欺软怕硬的野心,会遵守弭兵会约?鬼才相信呢。这些年我们许国被郑国害惨了,如果大王不出兵给我许国作主,我是铁定死在楚国,不会再回去了。”好像,许灵公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似的,平时软弱的他,语气显得坚硬无比。
“也好吧,许伯为国操劳了半辈子,眼不见心不烦,安心在楚都呆上一阵子,四处看看,散散心,等弭兵大会大功告成了,不谷再亲自送您回到许国,再安心经营许国也不迟。”楚康王以为许灵公是一时赌气,以为好好招待他一阵子,他气消了,想开了,自会回去的。
哪料,两个月后,许灵公竟然真的死在楚都的驿馆之中。
得知许灵公去世,楚康王愤然而起:“不伐郑,我楚怎么能得到诸侯拥戴?”
难道,弭兵真的因此而滞步不前吗?难道,就因为此事,让之前所作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得到楚国即将出兵伐郑消息的向戌,痛心疾首。
“其实,自楚君熊招继位以来,他一直深为不能出兵争霸中原为耻。许国国君在楚去世,恰好给楚国这次出兵伐郑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对于楚王而言,当然是得偿所愿。以楚国国君如此好战的性格,还能赞同弭兵的思想吗?”诸侯各国猜测纷纷。
甚至也换来不少人对许灵公的诅咒:“小小许国,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肉汤。这许公早不知死,晚不死,偏死在这节骨眼上。生时不见硬气,这死得倒是霸气得很呐。”
议论归议论,猜测归猜测,也挡阻不了10月,楚康王亲率大军出发,前往伐郑。
“与楚人也不是没交过手,只要我们全力出击,也还是有许多胜算之机。”眼见浩浩荡荡的楚国大军杀了过来,郑国内部很多人都主张积极迎战。
可是,子产却坚持郑国无需抵抗:“晋、楚即将和谈,诸侯也即将得到和平。楚王今日举兵而来,不如我郑让他快意而归,和谈才能顺利达成。小人心性,常以勇力自居,唯恐天下不乱,以求得虚名,这可不是国家之利啊!要听他们的话干嘛?”
子展听了子产的话,深觉有理,便不再派兵去抵御楚军。
12月,楚康王大军顺利地杀入了南里(河南新郑南),拆毁了此处的城墙。又从洧水的乐氏渡口涉水而过,进攻新郑的师之梁城门。此时,郑人放下了悬门,将九位郑人关在门外——这是郑国主动送给楚康王的九位俘虏。将这九位郑人俘获了后,楚康王就班师回国了。
回到楚国后,楚康王这才厚葬了许灵公。
作为中原要塞之地,郑国常年遭受南北两方强国的夹击。对于弭兵之议,饱受战争之苦的郑国最为渴求。一旦晋、楚达成和解,近百年来朝晋暮楚的苦难日子,也就有望结束了。所以,郑人宁愿作出暂时的牺牲,以促成晋、楚尽快达成和谈。
“国君的气消了,郑人也得到教训了,我们还是续接弭兵之盟吧?”在这微妙的时刻,向戌再次挺身而出。
诸侯列国都同意了,就等着看楚国的这曲戏呢。楚康王不好推辞,也只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