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弭兵大会,终于在公元前546年5月,在宋国睢阳拉开了序幕。
也正是睢阳这个地点,宋国占有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睢阳交通方便。它距离晋楚两国的距离相同,远离两国势力范围。
“此次弭兵大会,天时、地利都有了,就差人和了。”当向戍查看了厚厚的一撂参会人员名单,大失所望,“天下诸侯对此次和平大会都极其重视,几乎每个国家都参与了,但来参加和谈的都是国家的令尹、卿大夫,一个国君都没有来。”
“这也不能怪他们,诸侯们都在乱世里跑了这么多年,规矩虽然谁都懂,但信任与安全,也是每个人都缺失的。”向戍转念想想,也就无奈的接受了这个实现。他原本是想让每个国家的国君一起出席会议,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从此就是一家人。但他也知道,一旦有什么失误,一个火星子,就能让会场变成屠宰场。当下参会者的名单,虽没有一个国君,但也许恰好就是最佳的安排。
5月27日,向戍听说晋国谈判代表要来到宋国,他早早就在都城的西门外迎接,当他看到晋国谈判团,领头者是赵武,副手则是叔向,他俩身后跟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晋国大军。
一见这阵势,向戍当场就不淡定了,暗想这哪是来和谈的,分明是前来列阵冲锋的啊。一下便傻了眼。
“大夫,我看出了您的心思了。您别误会。我们真的是来谈判的。沿途治安不好,这些军卒便是来保护我们人身安全的,绝无其他意思。”赵武跳下车,满脸笑容地说道。
“欢迎欢迎,有请有请!”向戍急忙表达出作为东道主的热情。
晋国达到了,接着一波波的小诸侯也跟着来了。每个人都带着大队人马,暄闹成睢阳春和日丽下的一道罕见奇观。
6月16日,楚国令尹屈建与副手公子黑肱,率领楚国大军抵达会议现场。同时前来的,还有楚国两个盟友的代表:陈国大夫孔奂、蔡国大夫公孙归生。
“难怪楚人作战厉害,他们的战马就是如此厉害,武器就是如此锋利。”楚国盟友如此之少,但是在楚国抵达会议现场后,诸国暗暗议论,气氛异常紧张。
楚国带着自己附属之国的兵马,驻扎在宋都西门的南方。
晋国则带着自己附属之国的大军,驻扎在宋都西门的北方。
楚南、晋北两国大军,便在宋都西门摆开阵势。
向戍站在宋都城楼上,看着城外的两拨大军剑拔弩张。他明白此次谈判必须要成功,否则城外又将是一片血海,搞不好还会连累城内百姓。
晋国赵武与楚国屈建,谁都拉不下脸面,谁都不愿意迈出第一步。扮演传话筒角色的向戍,双脚便不停地在晋楚两军大营内不停穿梭,希望拉近两大国的距离。
“令尹辛苦了!所谓的和谈和谈,先决条件是要‘谈’,所以楚国有什么和谈愿望,还望令尹先说出来,在下一定代为转达,我们一起磋商,以达到楚来此的目标。”连日来,向戍的嘴都笑肿了,嗓子都说哑了。
屈建便对向戍说:“楚国渴望和平,可是没有了战争。臣服于我们的小国,心就散了,到时候也不向我楚朝贡了,我们大国的尊严将荡然无存!不如让我楚的附庸诸侯,也要朝觐晋国,同样之理,也得让晋国的附庸诸侯朝觐我楚国!谁要是不遵守此规定,我们天下诸国便可一起攻打它!”
“哦,明白,明白。”向戍听完后,明白了楚国谈判的痛点与诉求,心照不暄:楚国是担心天下和平了,没有人向楚朝贡;除此之外,楚国期望南北两大国,合并到一起,晋楚两位大佬向全天下诸侯共收朝贡。
楚国的要求对于小国来说,是有点过分。但屈建之所以单独提出这一要求,是接受了上次弭兵带来的教训:上次弭兵之会后,晋国凭借与中原诸侯国更加亲近的天然优势,诸侯都多跟晋国来往,却很少到南阳盆地来朝见楚国。所以第一次弭兵之会不到两年,楚人就后悔而单方面撕毁了协议。这次,楚人是不想再吃哑巴亏了!
向戌听到了这项要求,心里暗暗叫苦:时下明显晋国盟国最多,晋人能接受这一先决条件吗?
无奈之下,向戌只得跑回宋都西门的北方,把楚人这项要求转告给了赵武。赵武一听,果然有些激动:“晋、楚、齐、秦四国,都是匹敌之国。晋人不能使唤齐国,就如同楚人不能使唤秦国一样。楚君如果能让秦君来敝国朝见,敝国怎敢不竭力请齐国也这么做?”
赵武心若洞火,明知晋国吃亏,也不愿直接回绝,却把这个皮球又踢还给楚人。
“大夫所言极是,大夫别急,容在下再去向楚方通融通融。”向戌没办法,只得又跑到宋国西门的南方楚国阵营,将赵武的话转告给了屈建。
对于楚国而言,现阶段争霸大势楚国明显处于下风,所以内心里楚人其实更渴望弭兵。提出这项提议,原本只是不希望弭兵后楚国被边缘化。在得到赵武答复后,屈建立刻修书一封,派人向楚康王请示。
楚康王一听,立即命人快马加鞭传来口喻:“除了秦、齐二国外,其他国家必须互相朝见!”
“又解决了一项难题!”向戌暗暗松了一口气,7月2日,就将此好消息告诉了赵武,劝道,“楚国的盟友虽少,但楚是天生的一匹野狼,县邑林立,地大物博,不是好惹的主。好在晋国的朝贡,不会为此而减少。”
赵武思考了一番,想想弥兵之愿早闹开了,自己可不能逆了天下人的宏愿,想想也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