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当天夜里,赵武就和楚公子黑肱商定了誓词,为正式订盟作准备。

“过去朝贡,只要交给一个大佬就可以了,现在要交双份。但是能用钱办成的事儿都不是事儿。毕竟,钱没了还可以再赚,打起仗来人没了,就不好办了。”向戍又跑到各诸侯阵营先放放风声,调和一下大家的心绪,试探一下各国的态度。

“晋、楚两国之间的分歧没有了,我们也就无话可说。”齐、秦等诸侯列国,态度与意见都趋于一致。

晋楚之间的博弈初告段落。这个博弈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重新考虑双方的利益均衡。既然当下晋、楚满足了。7月2日,又在向戍的调和下,晋楚双方正式会晤,双方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长时间沟通,坦诚交流,就晋楚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势力划分、进贡等问题作了全面深入地交换意见,达成了共识。

会晤当晚,歌舞升平,可谓是皆大欢喜。屈建拍赵武的马屁说:“弱楚的令尹与强大的晋国执政大夫平起平坐,不胜荣幸,也多谢大夫成就这场盟会!”

赵武心想,人家楚国都表现得这么谦虚了,自己也得客套一下才对,于是道:“令尹过谦了!晋、楚匹敌,彼此成全。”

“大夫说得好,晋、楚匹敌,彼此成全。”屈建与赵武的两双大手,握在一起,“接下来,我们便拟定弭兵协议,三日后带着各自的盟国,举行弭兵大会,歃血为盟,共享天下太平。”

7月5日,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弥兵和平大会,在众人翘首期盼中,如期正式举行。宋国睢阳沉浸在一片风和日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

除了吴国没派代表前来,其他的晋、楚、宋、郑、鲁、陈、卫、邾、蔡、曹、滕、许十二国代表,在会议大门外列队整齐,只待一声招呼,即可步入会场。

“进入大典会场!”只见楚国令尹屈建一声招呼,楚国代表高昂着头,迈着大步,雄赳赳、气昂昂、门不视斜地率先进入会场。穿着膨胀得像棉花糖一样的衣服,衣服里面传来盔甲与兵器铿锵刺耳的撞击声。场外的楚国大军已经列好军阵,做好战斗准备,现场气氛顿时变得杀气勝勝。

“楚国人这又是整的哪一出幺蛾子?三天夜晚的会晤,不还是热情有加,互相有说有笑的么?”随后入场的赵武,被楚人蛮霸的作风所震惊,他对叔向说,“楚国人会不会趁机下手?当年楚成王就是在会盟时捆绑了宋襄公的,咱们可要小心为妙!”

叔向了解楚国人的底细,对赵武说:“您放心,楚国是不要打仗的,但又对我晋极不信任,他们骨子里仍有霸主思想在作崇,才会做出这样的狂妄举动。即使楚人真想刀刃相见,他们也会掂量自己的实力,会场外有我们晋国大军、不远处又是宋都睢阳,宋国人向来又对我晋忠心不二,真的打起仗来,楚人没有半点优势可言!”

“那我们也不能吊以轻心,栽在楚人手里。”赵武还是不放心。

“大夫,这真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忠诚就不怕残暴,信义就不怕欺凌。如果楚人敢袭击我们,那就是他们公开与诸侯会盟背弃信义,诸侯怎么会归附他们?即使楚人狡诈胜了这一次,诸侯却必然会背叛他们,所以楚人的虚张声势,大夫尽可放心。”

“嗯,这倒也是。”赵武显得气定神闲起来。

弭兵大会按照标准的会盟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晋、楚、宋、齐、秦、鲁、蔡、卫、陈、郑、许、曹十二国代表依序立于祭坛上。

邾、滕二国的国君作为代表也来了,但邾是鲁的属国,滕是宋的属国,两个最小国的国君虽然来了,却没资格站到会盟坛上。

到了歃血为盟的环节,却出现了问题。关于谁先手执牛耳进行歃血的问题,赵武与屈建起了争执。两个人手里都抓着牛耳不放手,都想第一个歃血,谁也不服谁。

赵武大喊:“我晋是天下霸主,没有谁能排在晋国前面,于情于理,都应是我来先行歃血。”

屈建毫不示弱,寸步不让:“武大夫三天前会晤时,不都说晋、楚匹敌吗?如果晋国总是占先,那岂不是就证明楚国弱小了吗?楚国怎么能落后于人?再者,我楚可没承认过谁是天下霸主。倒是觉得论实力,没哪个国家能胜得了我楚泱泱五千里!”

“你……成心添乱!”赵武想起那次会晤,自己的确是这样客气过,想不到楚人却拿起那根鸡毛,当成利箭反射在自己身上,顿时气血上涌,与屈建在盟坛上争执得面红耳赤。

“唰”的一声,坛下列阵的楚国士兵,齐刷刷地脱去了外套,露出里面的铠甲,并把宝剑从腰间抽出,拉开了作战的架式。

“当我晋没人?”晋国随行的人员跑出会场,准备前出调动晋军杀入会场。

眼见好端端一场弭兵盟会,即将演变成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的战火。

向戌已是汗水涔涔,动弹不得。为这次盟会他步步小心,却还是有他无法预料到的步步惊心。

倒是叔向冷静下来,跑到赵武身边,一把拽回了争执的赵武说道:“大夫,当下大局为重!您想,诸侯是因为德行而心向晋国,并不是晋国主持盟会。您致力于德行,不用再争执先后。况且诸侯盟誓,原本就是让小国主持;让楚国作晋国的小国,让楚国先歃血,不也是行得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