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况且诸侯盟誓,原本就是让小国主持;让楚国作为晋国的小国,让楚国先歃血,不也是行得通的吗?”叔向冷静下来,跑到赵武身边道。

瞬间冷静下来的赵武,立马明白不能再闹下去了,于是主动作出让步,让屈建歃血:“令尹请!”

屈建也从争执中回过神来,看见坛下都已经亮出兵器了,一身冷汗唰地冒出来。

“啊,啊,多谢大夫承认!”屈建暗暗擦擦脑门子上的汗珠,心想晋国对楚国已作出了巨大让步,而弭兵之会能获得战争都无法获得的利益,那楚人何必要破坏这次弭兵之会呢?

屈建拜谢赵武给自己下了台阶,手执牛耳先歃血了。

祭坛下的楚军也默默收拢兵器。

向戌激动得热泪盈眶,暗地里不停对赵武拱手作揖。

弭兵会盟,终于即将圆满落幕。

向戌,因当年宋国的鱼石之乱,桓族受了大挫,只有向戌因为与华元交好,得以继续留在国内,并且在华元死后,成为宋国执政,虽然他只是一个大夫,但他凭一己之力,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仇杀上百年的晋楚,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我华夏大地,百年来连续不断的战火,使大国吞并小国,弱国依附强国,一派丛林法则在中原大地上不断上演。黎民百姓在流血,脚下的土地在痛苦,身边的江河在呜咽,黄泉路上的累累尸骨,都在呼:该是停战的时候了。”向戌慷慨激昂地道,“百年的征战与博弈,在我们每个人心头都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不信任感牢牢盘踞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但是从今天弭兵大会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千辛万苦争取来的和平岁月,重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绸带,在平和、安稳的大地,共同为天下百姓们谋求福利。”

向戌的话,让与会者热泪盈眶,让将士泪湿战衣。回想起百年来,自楚国立国后,即以雷霆万钧之势闯入中原,并且一天也不曾消停过。从泓水之战后,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与新崛起的晋国遭遇,晋、楚之争便一触即发: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湛阪之战,狼烟四起的战争,使每个诸侯小国都被深深裹挟其中,在烽火掠过的大地上,谁也不能幸免。真可谓是残酷的战争兴,百姓苦,战争败,百姓亡!

公元前546年的这次弭兵之会后,在争峰中显明占有优势的晋国,却心甘情愿与楚平分霸权;处于晋国劣优的楚康王,成为最大赢家,他并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就得到了楚国二十三代先王为之苦苦奋斗,苦苦追求的东西,稳稳地与晋平公平起平坐,当上梦寐以求的中原霸主。虽然楚国的盟国许、陈、蔡每年需同时向晋国朝贡,但楚国也同时会接受来自晋国盟国宋、鲁、卫、郑、曹等国的朝贡,晋国的盟国明显比楚国多,而楚国却在早期就把归属之国设为县邑,所以此次弭兵之会盟,楚国所得到的,远比晋国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屈建心悦诚服地对楚康王说:“晋国作为霸主是有其道理和风范的,有叔向辅佐其卿士,楚国却无人匹敌,我们不能再与晋国相争了!”

楚康王对此结果,也很满意而知足:“晋、楚弭兵,我楚国北面威胁基本得以解除,当下的全部之力可以转向与吴争锋了。”

公元前545年,弭兵会盟的第二年,中原大地虽然结束了人为的血战,但天公却偏不作美,从年头到年尾很少下雨,使中原诸国都呈现出一派“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的饥荒状态。

倒是楚国,依仗第二十一任楚国国君、楚庄王时代的令尹孙叔敖的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得到灌溉,加之又有各诸侯国丰厚朝贡,日子显得很好过。就连其附庸的小蔡国,腰板都挺直了,蔡景公上晋国朝见,都能得到晋国人的尊重与礼让。因此,他从晋国回来路过郑国,郑简公为与楚国拉近距离,设了丰盛的宴席热情招待他,并提及了今年的旱情道:“郑国好久没下雨了,当下的雨如我郑国百姓的农田,贵如金银,许多地方的百姓颗粒无收。听说倒是楚国有先见之明,早期的贤君修筑沟渠,大大缓解了这次旱情。我们郑昨天也派大夫子太叔去楚国朝贡了,也希冀楚国国君能放仓救我郑国百姓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