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如何是好啊?别说六国联盟,就是我们秦军单独对付魏、齐、楚、韩、赵,这五国大军,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秦国朝廷,顿时陷入惊慌失措的混乱中。
“不过,主公。我听说魏侯刚复自用,六国也是站在各自的利益与立场,才走到一起的,只要我们用足够多的银钱与土地,去疏通魏侯,六国联盟便会土崩瓦解。”跑了一路的景监,心有成竹。
一道曙光,顿时渐渐驱散了笼罩在秦宫的阴霾。
秦孝王大喜:“好啊,我们立即商议一下礼单,事不宜迟,明日寡人就派使臣出发。”
回到各国的国君,都在喜滋滋地集训自己的军队,人要魏惠王一声召唤,他们便会冲锋在前,与秦决战,将六国联盟分秦土地的纸上协议,变成现实。
然而,等来等去,还不见动静,楚宣王有些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对江一发牢骚道:“当下诸国都万事俱备了,怎么反而不见魏侯有一点动静,难不成魏王也只是一个光打雷,不见下雨的国君?”
“大王放耐心一些,会盟都召开了,魏侯不会失信于天下的。”江一安慰着。
“嗯,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料想魏侯也不会擅自更改。”秦宣王便扣着手指头,耐心地等待着。可是等来等去,魏惠王只给各国写了封致歉信,表示魏国已与秦讲和,六国盟会不作数了,各国国君不必等了,各自该干嘛干嘛去,不能因此耽误各国的要务。
眼看煮熟的鸭子都飞了,韩、赵等五国国君,对魏惠王皆是一片诅骂声。
“好个言而无信的魏佬儿,以后谁还听从于你?”楚宣王当下撕毁来信,原本他以为,只要六国联盟伐秦,协议上指定的秦国西部、泾水河谷三百里地,便如悉收入楚国囊中。可是,等来等去,一纸书信便结束了自己的黄梁美梦,不能不令他气恼三分,“如果有时机,寡人一定要联盟五国,攻打魏国,以报戏弄之仇!”
六国攻秦联盟破裂,秦孝公对景监大加褒奖,封其为贵族。
景监推辞再三,并道出经过:“主公,其实破六国联盟的计策,并不是小人,而是小人在回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叫卫鞅的奇人,他欲前来投奔于秦,我便请他上车同行。聊天中,他便出了此主意。”
“卫鞅在哪里?速速带来见寡人!”秦孝公十分惊喜,“没想到我秦,真的来了一名贤才!”
“是,我这就回去带卫鞅前来面君!”景监回府后,立即寻找卫鞅,不见其踪迹,便问妻儿道,“卫鞅呢?怎么不见了?”
“他吃过早饭后,便走了!”妻子道,“也许中午他就会回来的吧?”
“哎呀,他可不能走啊!快,快派出找去。”然而,景临派人四处寻找,依旧不见卫鞅足迹,十分惋惜,“贤弟啊,你为什么不告而别呢?”
此时的卫鞅,正在秦国国都的街头漫步,观察民情民风。所到之处,只见民众对国事漠不关心,贵族对民众欺压则甚于其他六国,一片衰亡气象。正叹气间,卫鞅看到前面一群贵族,围着城墙外一纸公告指指点点。
卫鞅走了过去,终于看到自己毕生最希望看到的招贤令!
这一刻,卫鞅百感交集,他穿过人群稳步上前,缓缓揭下招贤令,在众人诧异的目光里,缓缓离开……
谁也不会料到,这个人在揭下招贤令的刹那间,也将亲自拉开战国时代最血腥的一幕,而秦国,这个被六国忽视已久的戎狄之国,也将因这个人的出现,而走上历史舞台最闪耀的中央!
卫鞅,后来经过烽火与鲜血的洗礼,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商鞅。
“贤弟啊,你到底去了哪儿?这可叫我如何向主公交待啊?”景监找不到卫鞅,只好垂头沮气地前来复命。然而,意料不到的是,他刚踏上台阶,就听见殿内,传来商卫鞅的声音。
“贤弟在此?”景监心下大喜,小跑起来,果然看见卫鞅携带着李悝的《法经》,用帝道游说秦孝公。
可惜,秦孝公第一次见卫鞅,认为卫鞅高谈阔论、泛泛而语、不着边际,听了一会儿就睡觉了。
“啊,主公劳累了,先休息,我改日再来!”卫鞅见状,只得告辞。
秦孝公如释重负地挥挥手:“寡人确实劳累了,五日后再约见吧!”
“今日之事,贤弟不要放在心上!”重新见到卫鞅,景监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你怎么来到了王宫?害得我一通好找!”
“兄不是说主公张贴了招贤榜吗?我自然是揭榜去了!”卫鞅自言不讳地道,“主公不喜欢帝道之法,五日之后,我再试探一下主公是否对王道感兴趣。”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贤弟,不知你与主公之间,是哪一条脉络没打通?”景监为此,也替卫鞅捏了一把汗,“主公明明求贤若渴,贤弟也明明才华盖世,却为何游说不了主公?”
“明日,我再以霸道之术游说。”卫鞅没有气馁,喃喃思忖着,“原来,主公对法经,对王道之术都不感兴趣。”
“来,来,今晚我要与贤弟好好喝一杯,贤弟放松一下心绪,明天准成。”景监安慰着卫鞅。
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总算吸引了秦孝公,但最终结果是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
第四次,商鞅见孝公时,以“伯术”为题展开话题,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你今日之言,才算正中寡人下怀。”
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整整交谈三天三夜,秦孝公尤不过瘾。
第三日回到景监府第后,景监为其摆下丰盛的宴席,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而“伯术”一两年后便可见其效,时日越长则效力越好。
“兄之大才,总算重见天日光辉!”景监高兴地为卫鞅敬酒、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