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接连几日,秦孝公与卫鞅越谈越投机,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卫鞅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对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则要加以惩罚。一个国家,若真能做到这些,就没有不富强的。”

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公元前459年,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

秦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困难重重,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甘龙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另外一位叫杜挚的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本就是胡来,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

“对啊,主公,古法、旧礼改不得!”大臣们几乎是众口一词。

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没有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而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一定值得赞扬。”

“先生言之有理!”秦孝公十分赞同卫鞅的观点,又见卫鞅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

卫鞅趁机劝谏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真正改变当下,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善!我大秦今日,以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秦孝公当即授予卫鞅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寡人就治淮的罪!”

这样,所有反对变化的大臣,都不敢再公然反对了。

早就期待这一刻降临的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呈示给秦孝公审阅。秦孝公审阅后,欣然同意。

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

不多一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家纷纷掂量着,议论着。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就给这么多的赏金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

大伙儿哄笑了一阵子,谁也不敢贸然去扛。

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

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了:“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

“听说他是卫国人,又在魏国长期过活,难道卫国、巍国,都有这种习俗?”

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的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善!壮士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卫鞅见自己说话,已有了可信度,于是在公元前456年,开始颁布了第一轮新法,其主要内容是: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者,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官爵大小以在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世袭的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再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他们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