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保守势力为代表的甘龙,组织了一批贵族,到卫鞅府第门口静坐、辱骂:“你这个没根基的卫国小民,在小卫呆不下去了,便来我们大秦妖言惑众,兴风作浪,滚回到你的卫国去,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甘龙等人,还唆使太子嬴驷,也出来反对变法:“太子啊,卫鞅根基浅,原本就是卫国一个贵族破落户的败家子,自家败落了,便妒忌其他贵族,于是便拼命来秦打压我们贵族,妄想撼动我们大秦百年根基,这样的人,实在重用不得啊。”

年轻的太子嬴驷听太傅这样一说,热血冲顶:“太傅放心,我总要找个理由,将他遣送回卫国。”

卫鞅挺着压力,贬了甘龙的官,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秦国渐渐出现粮食丰产、富国兵强、国力提升的欣欣向荣局面。

“只要国力强大,兵强马壮,我秦就以收复河西失地,这也是我秦作为下一下步的首要任务之一。”秦孝公见卫鞅变法,初见初效,便制定了更长远的战略目标。

然而,韩国暗中使坏,拼命怂恿魏国攻赵。韩国国相申不害对韩昭侯说:“魏国灭赵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果我们能挑唆魏国灭掉赵国,那么魏国一定会成为天下之敌,各国想灭魏肯定要拉拢我们韩国,这样韩国的地位就提高了。”

“妙计!”韩昭侯大为赞赏申不害的计策。经过商议,韩昭侯和申不害,特意到大梁朝见魏惠王,力谏魏国灭赵:“赵国的疆域西边与秦国接壤,南部有魏国、韩国,东方有齐国,东北则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只要魏侯灭了赵国,日后攻秦,攻齐,或攻燕,便可尽在魏侯掌握之中。”

魏、韩、赵之间积怨太深,魏惠王不得不权衡着韩昭侯让他灭赵的用意,犹豫着要不要攻赵之际,赵国国君赵成侯,则极力怂恿卫、宋二国入侵魏国,见卫、宋两小国并没有攻打魏国的雄心壮志,瞬息之间又转变了观念:卫国地处齐、赵、魏三国之间,同时又是魏的属国,而赵国在与魏、韩的联合中,并没有取得什么巨大的实际利益,若消灭了卫国,赵国不是可直接与中原大国争雄吗?于是公元前354年,赵军攻卫。

赵军攻势异常迅猛,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在此危急的情况下,卫君向魏求救。

魏惠王大怒:“寡人正思虑着要不要攻打他赵国呢,想不到他赵国倒找上门来了!攻我盟国,寡人岂能饶他?”于是,魏惠王决心直捣黄龙,一边派庞涓率大军,前往围攻赵国邯郸城;一边派宋国协助卫国攻赵。

为确保攻下赵国国都邯郸城,一举消灭赵国,庞涓率领魏军倾巢而出。

为守住国都邯郸,赵人把全部军队集中在邯郸。

本欲前往魏、赵,劝说双方止兵的魏大夫季梁,听说魏侯出动主力之军,要与赵决一大战,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头上还满是尘土,便在半途中返回,前去劝谏魏惠王:“现在魏侯想称霸东周,举兵以取信于天下。然而,魏侯依仗强大国力、精锐兵力去攻打邯郸,想扩张领土、赢得霸主之位,恐怕您这样的行动越多,您的称霸大业就离的越远——这就好比是想去楚国,您却让御卫向北驾车而行啊!”

“是啊,魏侯!”不少文臣都极力赞同委梁大夫的建议,认为称霸必须得依靠强大的武力,但不切实际地频繁动用武力,就会大量消耗自身,与称霸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远了。

可魏惠王与韩、赵两国积怨已久,觉得赵、韩不仅长期与魏国作对,还经常拉拢他国来对抗魏国,魏惠王早就想彻底对决赵、韩两国了。因此,季梁这番话并没能说服魏惠王。况且庞涓,就是一个听说打仗,全身就充满兴奋与力量的人,他也雄心满满地主张武力征服一切。

于是,庞涓率魏国大军如期出发,将邯郸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眼见魏军如潮水般涌来,赵成侯也慌了,赶紧派人到齐国、楚国求救;为此,赵、魏两国,突然爆发的这一场战略性大决战,很快裹挟着宋、卫、齐、楚、秦五国先后参战,并拉开了齐、楚、秦以救赵之名攻打魏国的序幕。

接到赵国求救的齐威王,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召集群臣前来商议:“援救赵国与否,哪个对齐国更有利?”

齐国相国邹忌思忖着,齐、赵原本就不是盟友,两国以往也是矛盾冲突不断。赵人也来是什么好东西,纯是咎由自取,于是道:“微臣觉得,不去救赵为好!”

可大夫段干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不救赵国,对齐国不利。”

齐威王听了,问:“大夫所言,何以见得?”

“大王想想,如果魏氏兼并了赵氏,这对齐国能有什么好处?”段干纶道,“魏、赵合二为一,将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当年的晋国。况且魏、赵之地,占据了太行山这一天下之脊,将对紧邻的齐国,形成压迫性地理优势,绝对会成为齐国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