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干纶道,“魏、赵合二为一,将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当年的晋国。况且魏、赵之地占据了太行山这一天下之脊,将对紧邻的齐国,形成压迫性地理优势,绝对会成为齐国的巨大威胁啊魏侯!”
“嗯,大夫言之有理。”齐威王思索着,马上道,“寡人命国相率军前往邯郸解围如何?”
“愿为吾王效劳!”邹忌忙道。
“大王,不可!”段干纶却又阻止了齐威王,“我们援救赵国,却派兵赶往邯郸,这样不仅不能占领赵国领土,反倒是让魏国得到了保全。我们不如向南进攻襄陵(今河南睢县),以疲敝魏军。这样以来,即便邯郸陷落,我们也能放心地向魏国继续进攻。这才是攻破赵国,又削弱魏国的两全其美之计!”
“善!”听到这里,齐威王不由得对段干纶大为赞赏,“若是寡人让你去伐魏救赵,你愿意随谁作战?”
“大王,微臣自然是跟随威名远扬的相国邹忌啊!”段干纶不加思索地道。
魏、赵两国战略决战,使东海之滨的齐国,想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在东周想当渔翁的,又岂止是齐人。
在魏国军队将邯郸围得水泄不通时,南方的楚国、在江一眼中的铁憨憨楚宣王,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事件,并且,肥头大耳的楚宣王,在这一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嗅觉特别灵敏,在三晋爆发内乱,楚人普遍都是乐观其成。
楚国大将昭奚恤,就主张不救赵国,让二虎自相残杀:“微臣觉得大王高枕无忧,不用去救赵。魏国占据上风,要求赵国割地一定更多;赵国不从,抵抗也会愈发强烈。这样一来,魏、赵必定会两败俱伤。”
可昭奚恤这一主张,却遭到了景舍的坚决反对:“恕臣直言,昭大夫的说法可不是明智之举。魏国明表上虽然攻打的是赵国,但也顾虑楚国会从背后发动袭击。如果不援救赵国,那魏国没有后顾之忧,赵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这相当于楚、魏共同攻打赵国,对赵国的危害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嗯,是这个理儿。”不愿开口的臣子,一旦见有人提出主张了,便立马附和。
景舍于是继续侃侃而谈:“因此,我楚不救赵,绝不能达到赵、魏两败俱伤的目的。况且赵国自知将要灭亡,必定会投向魏国,与魏人联合起来图谋楚国,那反倒成了楚国之害。所以,大王不如少出兵去援助赵国。有了楚国作后盾,赵人必然会与魏国拼死作战;魏国被赵人的顽强抵抗激怒,一定会愈发加强进攻。这样,魏、赵才会拼得两败俱伤,而齐、秦必将趁机攻打魏国,楚国也就能够打败魏国。”
经景舍这一通点拨,楚宣王的思想也活动开了:“要想赵、魏两败俱伤,就必须得援助其中弱者,这样邯郸之战,才会形成长期胶着的相持战。否则,赵国一触即溃,哪来的两败俱伤?”
“嗯,是这个理儿。”众臣纷纷回过味来。
江一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他不能不掂一下轻重:魏攻赵之战,一发而动全身,已经远远不是赵、魏两国的事情了。这种情况,这种局面,自己若是多言,反倒容易引起怀疑。
楚宣王听了景舍的谋划,深为赞同,当即决定派昭奚恤、景舍领军挥师北上,前去援救赵国。
“卫鞅已入秦多年,成功地推行了变法,当前我秦国力大盛,再也不是任由魏国欺凌的弱秦了,岂能错失良机?”秦孝公接到楚宣王联盟秦国,共同伐魏救赵的书信后,百感交集,秦国自卫鞅变法以来,对魏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躲避秦国锋芒,魏惠王不得不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徙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
战国群雄,都希望魏、赵之战,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众国虎视、暗中涌动的战争走向,早已远远超出了魏国的预想。
公元前354年,齐威王依段干纶之计,派国相邹忌作为统领、段干纶为副将,联手卫军,前去攻打魏国襄陵。无奈魏军强悍,齐、卫联军被魏军团团包围。
“齐、魏、赵三国交战正酣,该我们楚军出手了!”楚宣王投入二十万兵力,命昭奚恤、景舍,出兵伐魏救赵。
昭奚恤、景舍率着大军,与魏国战于鲁阳、禹州。
“鲁阳原本就是我大楚疆域,请你们这些强盗滚出去。”歇养了多年没出战的楚军,早就在训练场上闲得手痒痒了,再次出战,凶猛无比,加之武器锐利,逼得魏军节节败退,楚军连连夺回鲁阳、禹州二地,将一路逃溃的魏军,围困在许昌。
“百说不如一战!当今天下,该是体验卫鞅变法成果的关键时刻了!”秦孝公更为直接,他将目光守定在卫鞅身上,“魏军主力在许昌、禹州与楚师交战,你觉得我们当如何伐魏救赵?”
“当下华阴、河西魏军防守薄弱,我秦军理当从河西进军!”卫鞅道。
“好,此战的指挥,寡人就交给你了!”秦孝公道。
“臣定当万死不辞!”卫鞅领命纠集军队。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卫鞅率着秦军,一路哼唱着豪迈且悲壮的秦军之可,进攻魏国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举歼灭守军7000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
卫鞅战后视察战场,秦卒的致命伤,全部都在前胸,连连感叹:“秦人作战勇猛,不畏死亡,战心强悍,有此之心,收复河西,指日可待!”
“听王之令,收复河西!”秦军挥动着手中的武器。秦国上至国君,下到官员和普通秦人都是勇士,不畏死不惧贫,一身铮铮铁骨厚重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