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的风裹着槐花香,往“燕姐书屋”的玻璃窗缝里钻。严晓燕的蓝布围裙扫过灶台,手里攥着团发酵好的面团,面香混着红糖味漫出来,比1958年在煤棚蒸窝头时还暖。灶台上的搪瓷盆是当年分粮时用的,盆底还留着1966年的煤渣印,现在盛着拌好的糖桂花——是今早从八号院老槐树下摘的,花瓣上的露水还没干,比任何香精都鲜。
“家人们咱注意啊,”严晓燕对着手机镜头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胡同的暖,“糖花卷的面得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她往面团上撒面粉,动作和1973年在车间给工人们蒸馒头时一个稳,“就像当年你山河叔写稿,得字斟句酌才出好文章 ——比任何食谱都实在”。手机支架是傅和平用修鞋木料做的,上面刻着个“燕”字,1955年他在煤棚给严晓燕补木箱时,就是用这錾子刻的字,比任何装饰都金贵。
镜头里突然冒出个小脑袋,秦念红的羊角辫晃了晃,手里攥着块没吃完的糖花卷,糖渣沾在嘴角,像1955年秦山河偷尝严晓燕酱菜时的模样。“严奶奶,我还要看揉面!”孩子的声音裹着点奶气,往灶台边凑,小皮鞋踩过青石板的声响,透过手机传出去,直播间里的评论瞬间涌成串:“这孩子太可爱了!”“严奶奶的手艺看着就香!”。严晓燕笑着往他嘴里塞了块面团,“慢着点,”她的声音裹着点老北京的侉,“生面可不能吃——当年你红岭奶奶在草原,就是偷啃生面团,被你阿布说了一顿,比任何教训都记牢”。
楚红岭端着青花瓷盘走进来,盘子里摆着刚切好的红枣,是从内蒙古寄来的,比1970年草原的沙枣还甜。“晓燕,枣切好了,”她往面团旁放盘子,动作和1999年音乐会前擦小提琴时那样轻,“按你教我的法子,去核切成条,比任何果干都养人”。她的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秦念红正趴在镜头前,小手跟着严晓燕的动作比划,“你严奶奶蒸的糖花卷,”楚红岭往孩子手里递红枣,声音裹着点草原的软,“比草原的奶豆腐还甜——1973年你阿布在草原生病,就是你严奶奶寄的糖花卷,把他的病都吃好了,比任何药都管用”。
秦山河坐在书架旁翻稿纸,手里攥着本《八号院往事》,书页里夹着的槐树叶是1958年的,叶脉纹路还能看清。“晓燕,你这糖放少了,”他往灶台方向喊,声音比1999年签售时还亮,“当年在煤棚,你给我蒸的糖花卷,咬一口能流糖,比现在这甜多了——你这记性,比煤棚的老钟还糊涂”。严晓燕回头瞪他,手里的面杖往案板上敲了敲,“你懂啥,”她笑着说,“现在人爱吃清淡的,少放糖才健康——当年在煤棚,是怕你饿坏了,才多放糖,比任何补品都顶事”。案板的木纹里还留着1955年的刻痕,是楚母给孩子们量身高时划的,现在严晓燕的手掌正好能盖住最深的那道,像给岁月盖了层暖烘烘的纱。
傅和平抱着傅念秦过来,孩子的手里攥着个草编的小蒸笼,是他用老槐树枝编的,比1955年傅和平在煤棚编的蝈蝈笼还精致。“严奶奶,”傅念秦往镜头里举蒸笼,声音裹着点奶气,“我这蒸笼能蒸花卷吗?比您的搪瓷盆还好看!”傅和平往严晓燕手里塞了块巧克力,锡箔纸的亮在灶台边晃,“你也歇会儿,”他的声音裹着点老北京的侉,“别总盯着镜头,这直播得慢慢来——当年在煤棚修鞋,你也是教我一步一步来,比任何师傅都耐心”。
直播间里突然有人刷礼物,留言写着“我是叶紫苏的朋友,她让我替她看直播,说严奶奶的糖花卷,比波士顿的蛋糕还香”。严晓燕往镜头里摆手,“紫苏这丫头,”她笑着说,“等她回来,我给她蒸一大锅,让她带回去给外国朋友尝尝——1984年她出国前,我也是这么给她装糖花卷,说‘冷天得垫垫肚子,比热茶顶事’”。她往楚红岭手里递面杖,“红岭快来学,这手艺得传给你们,”声音裹着点认真,“当年楚母把炸酱方子传给我,说‘好手艺得有人续着,别让风刮没了’——现在我也得把这花卷手艺传给你,比任何遗产都金贵”。
楚红岭接过面杖,动作比1970年在草原擀面皮时还稳。她往面团上擀,面杖滚动的声响和1955年煤棚的修鞋声,在风里缠成了串。“晓燕,你慢点教,”她的声音裹着点笑,“我记不住步骤——当年你教我熬酱,我也是学了三遍才会,比拉小提琴还难”。严晓燕往她手里塞了块面团,“别急,”她轻声说,“就像你教念红拉琴,得慢慢来——比任何急事都重要”。
暮色漫进书屋时,第一锅糖花卷蒸好了。严晓燕往镜头里举着花卷,红糖的焦香透过屏幕传出去,直播间里的评论又涌起来:“看着就好吃!”“求严奶奶出书!”。秦念红和傅念秦围着灶台转,小手伸着要花卷,像1955年秦山河他们围着楚母要炸酱面时那样急。严晓燕往孩子们手里递花卷,“慢着点吃,”她笑着说,“锅里还有——当年在煤棚,我也是这么给你们阿布、红岭他们分窝头,说‘慢点吃,别噎着’,现在还是这话”。
离开书屋时,秦山河帮严晓燕收拾灶台,搪瓷盆里还留着点面渣。风里裹着糖花卷的香、槐树叶的香,还有直播间里没散的笑声。严晓燕突然说:“明天教他们包粽子吧,按楚母的老方子,”她往楚红岭的方向望,“你也来学,咱把老手艺都传下去——比任何故事都实在”。楚红岭点头,手里的面杖还没放下,像握着件没传完的珍宝。原来有些手艺从来不会被岁月吹散,就像煤棚的马灯永远亮着,老槐树永远守着胡同,严晓燕的糖花卷,从1958年的煤棚,蒸到了2014年的直播间,还会接着蒸下去,一年又一年,直到孩子们都学会,直到胡同里的烟火气,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