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卫志远将笔递给儿子,眼里喷溢出鼓励,充满期望地说:“好,爸爸今天奖你一支博士牌钢笔。写,就像这么写,读三年级就能写广播稿,那读初中、高中就往报社、电台上写。”显然,卫志远还从笔的寓意中想道:希望儿子成为博古通今,博才多学之士,同时博士二字也是知识界崇尚的一种很高学位。

卫鹏兴奋地“嗯”了一声。

卫志远鼓励说:“有志气。”

卫鹏妈欣慰地笑了,一为儿子骄傲,二为丈夫给儿子的特殊礼物而自豪。

卫鹏接过钢笔,同时从爸爸殷切的目光中领悟到一种期待。高兴之余,他即刻从书包里取出纯蓝墨水和一叠草稿纸,铺在桌上画了又画、试了又试,最后冲着爸爸、妈妈和弟弟得意一笑,说:“好,蛮好,又细又不挂纸。”转过身子,他又仔细看了这支笔,黑黑的笔身,下面有一个银白色的笔脱,用一颗银白色的螺丝拧着。笔筒上有一个好像鹅脖子的別卡,别卡上刻有“博士”两个字。打开笔帽,笔尖也有“博士”字样。接着,他惊讶地说:“爸爸,是博士牌的,我们的语文老师也用这种牌子的笔呀。”

第二天早上,卫鹏兴高采烈地上学后,同学们见到了他的博士牌钢笔,个个羡慕不已。很快钢笔的事被班主任老师知道了,班主任接过笔,仔细地看了一会,惊奇地说:“你这支笔是全校的第三支最好的钢笔,校长、你和我。你知道这支笔的分量吗?”说完,老师又提笔在他的笔记本上写道:“愿你展开学习的翅膀,飞向那知识的海洋。”

卫鹏接过来一看,瞬间心领神会到老师的苦心。

隔天,卫志远见一篆刻艺人门前路过,又请艺人在笔杆上刻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十个字和儿子的名字。

半个月后的一天,卫鹏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上课,他突然发现钢笔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于是,他翻遍书包、屉子,找了半天没找着。有一位同学悄悄告诉他:“你的笔被石头捡到了,他就是不肯交给老师。”卫鹏一听,肺都快气炸。再说石头是个孤儿,天不管地不收,游手好闲,学习成绩差,体育课却出尽了风头,平常从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里。

在放学路上,卫鹏眼看石头洋洋得意地走过西水河的坝上,便跑步追上去质问:“石头,你把笔还我。”

谁料,石头反过来揪住他衣领凶狠地说:“你混账不要脸,我捡的当买的,凭什么说是你的笔?”

卫鹏理直气壮,说:“你才不要脸,不信,你看那笔杆上还刻着我的名字。”

争来夺去,石头居然先动手,一拳打到卫鹏的脸上,卫鹏顿时眼冒金花,火辣辣地生痛。倏地,卫鹏迅速反扑过去,拳打脚踢,三两下便把石头的鼻子打出血来。

闻讯赶来的班主任,经过制止、说服、教育,总算平息了这场纠纷。

当天晚上,卫鹏的母亲当着石头奶奶的面,不问青红皂白把卫鹏狠狠地打了一顿。母亲见儿子委屈得泪流不止,自己也心疼说:“儿啊,人要有怜悯之心,人家石头是个孤儿啊!”

周一朝读课,班主任轻轻走到卫鹏的桌前,十分客气地还给他的钢笔。然后,班主任又十分勉强地把石头视为“拾金不昧的共产主义精神”表扬一番,有几个知情的同学竟然笑出声来。

后来,卫鹏一直用这支博士牌钢笔解数学、写作文,晚上也一直放在枕边一起睡觉。同时,卫鹏觉得它像神笔一样,写作文得心应手,解数学迎刃而解,下笔如行云流水,有一种说不出的灵感,有一份格外的亲切,有一种特别的爱。

高中毕业那年,卫鹏正赶上农业学大寨年代。回乡不久,他发现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与他雄心勃勃的理想似乎差距太遥远,不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于是,他的青春开始迷茫。一日,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写作的梦想。确定目标后,他开始紧握这支博士牌钢笔,没日没夜地伏案疾书,小说、散文都是他练笔的文体。不到一周,他的第一篇小说《三月的麦苗》洋洋洒洒4000多字,很快跃然纸上。接下来,他又冥思苦想地修改、润色,折腾几番,最后工工整整誊写到方格信笺上,打算投寄到省文艺刊物去。

过了几天,卫鹏便开始漫长的等待。每天收工后,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往大队代销点跑,佯装买东西,其实是期盼省文艺刊物的回信。连续跑了两个多月,他每次都怏怏不乐地扫兴而归。眼看绿悠悠的麦苗变成了黄灿灿的麦子,稿子仍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日,正当他悲观失望的时候,爸爸突然给他带回一封沉甸甸的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一看,里面除了装有他花费一周心血的稿子和一封铅印退稿信外,剩下的就是空空的希望。不过,编辑老师却在信的下面批注:“此文平铺直叙,给人印象不深”一句话。冲着这一句不褒不贬的话,仿佛直击他渴望成功的心里,令他喜出望外。后来,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坚持写作,坚持博览群书。有时写得天昏地暗,有时写得哈哈大笑。写来写去,他一篇接一篇的写,也一篇接一篇的投,结果是一封连一封的退稿信,有时稿子像泥牛入海,没有一个字变成铅印。于是,他举一反三,深刻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笨?是不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呢?